正文

談判并非真實的事(1)

瞬間攻心談判術 作者:蔡嫦琪


3-3 談判并非真實的事——贏的感覺

街頭談判心法

選擇需要膽識,放下需要勇氣;站在變動的當下,我喜歡贏的感覺。今天是阿賢等人頭一次“拜師學藝”的飯局,星期六中午約在餐廳,小晴一聽到我要為好友開講“溝通談判”,興高采烈地硬是要跟著去。

我載著小晴到了餐廳,就看見阿賢正吐沫橫飛地對志弘和建榮大談生意經,真是做業(yè)務的老毛病,我苦笑著搖了搖頭。介紹完小晴和他們一群人認識后,志弘就迫不及待地告訴我:“老大啊,你沒來之前,阿賢就向我們炫耀自己談成了一筆生意啦?!?/p>

阿賢鼻孔仰得老高:“那是老大教得好,我不過現學現賣而已。”話是這么說,但他可沒有謙虛的模樣。

“懂得談判后,對你來說有什么具體的幫助?”我問建榮。

建榮偏著頭思考了一會兒,說:“具體來說,我升了店長之后,經常需要和員工溝通,還要參加總公司的例行會議,爭個你死我活的談判倒還用不上,不過員工間的溝通與相處,倒是變得有向心力了一點。因為我前陣子剛提出獎金制度,我們公司原本是沒有這項福利的,我考慮到若是員工心中的欲望被滿足了,自然會打起精神招待客人,所以向總公司提出了這項建議,現在由我們分店先嘗試。員工對這項制度的反應還不錯,上班時間變得比較認真,就連抱怨也變少了。不知這算不算是‘滿足彼此需求’的一種談判?”

我哈哈大笑:“談判真是不可思議,對吧?!毙∏缭谝慌詥枺骸袄习澹彝蝗幌氲?,上次你和客戶談的案子,分明沒得到任何好處,為什么還替那個客戶介紹合作廠商,又替他打通關系?在我看來他的需求是被滿足了,可是你的需求空空如也呀?”

“太好了,借著小晴這個問題,恰巧給你們先講講談判的基本心法——贏的感覺?!蔽倚Φ?。

贏不是實際狀況,而是一種感覺

談判在執(zhí)行上就像下圍棋,有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講究策略布局、步步為營,在一步步的推進中設法取得勝利。成功的談判必須要迂回婉轉,在輕松愉快的談話里,讓對方迫不及待地希望與你展開每一次的合作,達到賺錢致富的最終目的,這個道理一般人都知道。

然而,談判與圍棋的不同之處在于,下棋勢必是一方勝,另一方輸,沒有模糊地帶,談判則不然。成功的談判追求的不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而是追求一種雙贏(Win-Win)的“感覺”。追求雙贏的道理你們或許知道,但要注意,我在這里強調的是“感覺”。

談判的成敗判定很主觀,何謂輸?何謂贏?標準存于雙方各自的心中。談判時,對峙的雙方自然會為了爭取自身的最大利益而鉤心斗角,在此之余,如何讓最終的結果令雙方都“覺得”自己贏了,進而將這種滿意的感受延伸至后續(xù)的合作,就是成功談判的藝術。

小晴恍然大悟地說道:“原來如此,所以談判才會說是各取所需,雖然每個人拿到的份量和東西并不一定相同,但是因為得到的是自己最想要的,所以才會有爽快的感覺,也才會覺得自己贏了!”

“沒錯,就是這個樣子。”我對小晴贊許地點了點頭。

舉例來說,美國職棒第一強隊洋基隊,繼多年前簽下臺灣投手王建民后,又于2009年以十幾萬美金的價格簽下臺灣體院內野手郭阜林,遠低于當初簽下王建民時的201萬美元。對洋基而言,是以極低的價格簽下打擊力道出色的潛力球員,可為洋基鎮(zhèn)守一、三壘;對郭阜林而言,也有了機會證明不是只有投手才受重視,打擊手也能揮出自己的一片天,到美國進行更高一層的發(fā)展。

這個交易不論是對洋基還是對郭阜林來說都是成功的,因為雙方都得到了對自己有益的收獲,而這些收獲是絕對不能以表象數據去和他人相比較的。只要雙方都“感覺”滿意,無論旁人怎么說,都是一場成功的談判。雙方主觀的感受決定了談判的成敗,而不是用量化統(tǒng)計出的表象獲利率去決定勝負。

如果一場談判,從頭至尾,有一方總是處于挨打的狀態(tài),另一方意圖追求獨贏,那就稱不上是談判而是掠奪。因為這樣的談判很可能在走到終點之前,挨打方因為感受太差,單方退出。就算這一局挨打方迫于無奈而接受,雙方(無論是雇主與員工還是公司與客戶)也很難再有下一次的合作機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