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期
大約一歲半到三歲的孩子,他們已經學會走路,正處于學習講話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除了延續(xù)前面提到的,持續(xù)讓孩子聽音樂、故事,并且設置比孩子當時的發(fā)展再困難一些的挑戰(zhàn)之外,當孩子開始用語言表達他的想法時,就是他練習發(fā)音的重要時刻。
除了鼓勵孩子發(fā)出不一樣的聲音之外,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以正確的語言跟孩子溝通,即使孩子自行簡化為娃娃語,家長也不需要以娃娃語和孩子溝通。千萬別忘了孩子的學習主要來自于模仿,所以父母應該提供正確的語句,像是比較簡單的句子,例如,我們應該跟孩子說:“你要不要吃飯?”而不是問他:“你要不要吃飯飯?”
除了正確發(fā)展語言能力之外,當孩子不小心做錯事時,我們應該要教導他正確的方法及態(tài)度,而不是認為他年紀還小,就置之不理。根據我的親身經驗,當兒子不小心把書撕破,我并不會因為他把書撕破而感到生氣,只是輕聲告訴他:“媽媽知道你是不小心的,我們一起把書補起來,好不好?”然后,在他面前將書破掉的部分用膠帶粘起來,這樣孩子才會學習愛惜自己的東西,未來東西壞掉或是破碎的時候,他才不會感到不知所措、沮喪,反而會試著把東西修好,或是詢問家長的建議。
很多家長都抱怨孩子不會收拾玩具,事實上,如果父母從小開始培養(yǎng)孩子收拾玩具的習慣,長大之后,他一定可以把玩具收拾好。所以,當孩子不收玩具的時候,別只責怪孩子,家長要想一想,是否曾經教導他收拾的能力,而不只是為了尋求快速方便,幫孩子收拾呢?
大部分的孩子都只會玩玩具而不會收拾玩具,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玩具一般都比較大型,所以我建議給孩子一個專門放玩具的箱子,讓孩子可以從里面找到他要的玩具。但是每次游戲結束之后,家長都要帶著他收玩具,養(yǎng)成自己收拾玩具的習慣。有些不能放進大箱子的玩具,也要有固定的擺放位置。例如,孩子很愛乘坐的小車子,一定沒有辦法收到箱子里,但是可以在家中規(guī)劃一個停車格,讓孩子記得玩完車子,要把車子移回原位。從小養(yǎng)成自己收拾的習慣,使孩子建立起對于物品的歸屬感,從而發(fā)展孩子對事對物的責任心,幫助孩子從挫折中學習,視挫折為機會,而非失敗。
俗話說:“三歲定終生?!边@句話所說的不是能力,而是一種態(tài)度,如果三歲的孩子,可以培養(yǎng)出愛護物品的習慣,那么,等他長大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房間、書包、書桌整理得一塵不染。
以上這些習慣以及態(tài)度,都不是孩子能夠自行發(fā)展的,而是要靠家長給他正確的生活觀,像是使用任何用具后,都要收拾并且歸位,東西不小心弄臟、弄壞,都要清理干凈、修整好,這些規(guī)矩都是需要家長花時間規(guī)劃、培養(yǎng)的,所以父母必須做好典范,讓孩子可以有所依循,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