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說所取相。而顯現故。此中五識唯現色等塵。意識及意。通現色根及器世界色等境界。設使末那不緣色根器世界等。即能現分別唯應取六識。而言及意。故知通緣已上皆略彼疏。今此疏意說無第七。乃是影攝無違。常式意不緣外故。有多義也
初總標。論以有等者。此之六相雖則展轉各有所依。今亦但取根本而言故。云依境也。楞伽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此之謂也
一中論依于境界者。此但外由境緣牽起。內根發(fā)生。故云心起也。疏于前等者。不知內發(fā)謂是外來。楞伽云。外實無有色。唯自心所現。愚夫不覺知妄分別有為。不知外境界種種皆自心。智者悉了知境界自心現。創(chuàng)起等者。隨其心王復起心數。揀擇染凈決定如此。故名智也。體是別境心所中慧。故云慧數
二中疏依前等者。于順情可愛之境。心與喜俱名樂受覺。于違情不愛之境。心與嗔俱名苦受覺。不苦即樂不樂即苦。違順之境既續(xù)。苦樂之心豈斷。略以辨粗故不論其舍。而實有之。但在苦樂之間耳。自相續(xù)者。當相不斷故。又能等者。以自相續(xù)故。復能發(fā)起煩惱。潤于已熟之業(yè)。令受報未熟之業(yè)令成熟。由是引導任持。令其生死不斷不絕。此則令他后四相續(xù)不斷也。廣如下生滅因緣。五意中釋
三中論住持等者。謂于苦樂境上。堅固停止無有變改。執(zhí)持不舍也。疏上皆等者。是執(zhí)取相所依故具牒之。是此下唯此一句是第三相。以不知違順境如空華。不了苦樂心如幻化。的取為實。確然不改故云深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