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敏感度:低
指標含義:政府月度收支報告,包括名義值(單位為億元)和同比增幅。
中文鏈接:www.mof.gov.cn/
英文鏈接:無
發(fā)布時間:每月12日前后發(fā)布上月數據。
發(fā)布頻率:按月,1月和2月的數據有時會同時發(fā)布。
數據來源:中國財政部
是否修正:無
為什么重要
說到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中國政府的反應,市場現在可能只記得中國各大銀行2009年新增貸款9.5萬億元的盛況,但其實當時政府的第一反應卻是通過財政政策。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在2008年年底承諾投資4萬億元刺激經濟,中國經濟才能走出困境。中國政府于11月9日宣布推出經濟刺激措施,第二天,上證綜合指數飆升7.2%,恒生指數上漲3.5%,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期貨大漲3.1%。不過這4萬億元是一次性投入,財政數據的影響通常沒有那么顯著。但財政部發(fā)布的月度數據的確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政府部門對實體經濟及金融業(yè)的影響,并為我們提供思考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另一種角度。長期來看,財政數據是了解中國政府結構性改革計劃的一項重要工具,財政赤字或盈余也影響中國的債務規(guī)模。
編制方法
中國財政數據的統(tǒng)計框架是以IMF的《政府財政統(tǒng)計手冊》(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 Manual)為基礎的。但采用國際通行的統(tǒng)計框架并不能保證財政數據一定不會出現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央政府一度試圖擴大財政收入來源,由此導致地方政府表外收入及支出迅速上升。2009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激增,這也令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進一步復雜化。由于地方政府的部分收支狀況不在財政部監(jiān)控范圍之內,規(guī)模又相當大,財政部數據并不足以了解政府經濟活動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