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六年九月三十日)
諸君:
今日特設酌于此,為歸國從軍華僑洗塵,以表本黨酬謝諸君之熱心。抑此次華僑隊自海外萬里歸來,參加革命事業(yè),不特為中華革命軍之光榮,于國民思想,亦大有關系。向來反對革命者,皆謂革命黨為羌業(yè)游民,迫于饑寒,不得已而謀革命。此種普通心理,歷久未盡消除。不知革命黨人本意,乃為國家前途而為之,為圖四萬萬人子孫百世之幸福而為之。此志此目的,外人往往未了解,所以反對繁興。今得海外華僑歸來,參與革命事業(yè),遂可一雪斯言,顯出革命黨非迫于饑寒,不得已而后為之。所以然者,諸君之在美洲、加拿大,多系創(chuàng)有巨業(yè)者,即其余每月所入,換算中國銀,皆在百元以上,內(nèi)地人一年之收入,未及此也。諸君舍此月收一二百元之事業(yè),歸來參加革命事業(yè),同甘共苦,備歷艱辛,誰迫使如是耶?其非以饑寒明也。當各華僑孑身赴美國、加拿大時,或者饑寒迫之,亦不可料。然在今日歸來從軍,則決無饑寒迫之使歸也。乃為救此一國之人,使四萬萬人之子孫,享百世幸福而已。此事流布全國,足使國人皆知革命黨為提倡共和,贊成改革而來,其所希望者,乃國家之富強,而非以個人之利害為意矣。
此次從軍各華僑,以如上高尚之目的而來,組織此華僑隊,奮斗于各地。偶值帝制消滅,袁世凱自死,舊官僚亦皆贊成共和,于是義軍要求恢復舊約法,即亦恢復之,義軍要求再開國會,即亦再開之,其他種種要求,略被承認。我輩最初目的雖未盡達,所志雖未盡行,而要不能不于此時為一停頓,告一結(jié)束,此亦始所不及料者也。當?shù)壑浦醢l(fā)生,吾人均謂此為打倒舊習、造成真正共和之好機。然在今日,事實與本愿相違,且此時更有假共和之說。然而國民實際已希望平和,政府已標贊成共和。消滅帝制之幟以為政,則吾人自不能不收束。蓋真假之辨,端待將來之證據(jù),現(xiàn)在不能懸揣以決之。人已公布贊成恢復共和制,強謂之偽,不可也,必先與以試驗之期間。吾黨收束武力,歸于平和,即與彼以一試驗之機會者也。執(zhí)政者如誠意贊成共和,吾輩亦當以一國民之資格,贊助政府。藉其曰假,亦必俟確有證據(jù),如袁之帝制自為,爾時自然召全國之反對也。惟今日人心實皆趨向共和,故即舊官僚中全無共和思想者,亦姑順人民之意,表示贊成。其為真?zhèn)危卮龑硎贾?。今日吾人縱極懸念于共和政治之前途,不得以此而遲我收束之舉也。
人多以為各省當袁氏死時,我革命軍尚有多數(shù)軍隊,何不留之以為維持共和制之用,而解散之?此實由于順應國民心理。茍執(zhí)政者已贊成共和,我軍自應解散,若謂解散之后,恐共和亦隨之而倒,此則逆料執(zhí)政者之不誠,今日我輩不能如是也。惟有順大勢之所趨,暫為監(jiān)視,不必慮各省軍隊已散,將來難集也。且今日所有軍隊,固亦不必盡散,或有一部留存。就令并無武力存留,將來有為共和政治之敵者,憑公理以驅(qū)之,隨文明進步之潮流以行,無往不利。譬如共和二字,何嘗自具武力,而今日無人敢試為反對。袁世凱一試,敗且死矣。袁世凱豈無武力耶?袁猶幸早死耳,假其不死,其結(jié)果更不堪問,可明知也。彼有欲師袁以壞共和者,力不過袁,而國民擁護共和以反對之者,力必強于今日,其必不成,又何待言。此次華僑歸國效力者,美洲、南洋、呂宋、安南各地皆有,比之第一次革命時僅得少數(shù)之人,可謂極盛。然若更有破壞共和者,則歸來效命,以擁護共和者之數(shù),必又盛于今時百十倍矣。擁護共和,不能全賴武力,須賴誠心魄力。諸君此次歸來,所志本在救國家,以圖子孫百世之福。而歸來未久,又見解散,舉其成績,似乎無甚昭著者。然當知此成績不著之中,已含有極大之好影響。即鼓動國人,使知諸君萬里歸來,不惜以一切供犧牲,為將來之???。則將來有需于維持共和者,國內(nèi)之人,自興起者必甚多,國外之華僑,聞風慕效必更多。于是共和制永不覆滅,中國野心家,無所用其破壞之技,即有其人,吾人以誠心魄力,固足奠共和制于永固,不憂彼也。然諸君若以此次歸國,一無所表見,即歸解散,買舟歸去,不覺灰心,此則實為前途之一大危險。維持共和之力,本根于心,心堅則不畏大敵。前次所期,雖未悉就,吾人之心,豈可遽死。吾人自計平生功業(yè),其可指數(shù)者,無大于建立此共和制。此共和一日存在,吾人一日為有不朽之業(yè)。一旦傾覆,則吾輩真為一無所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