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晚年還有一個蹤跡,是由外而逐漸向內(nèi),熱情更減少,理性自制力,更加強(qiáng)。其表現(xiàn),是從對自然的幻想與對人的過分要求,轉(zhuǎn)變?yōu)槿诵缘纳羁陶J(rèn)識,對人類缺點的哀憐。在初,你看羅密歐、安東尼亞等人,是何等純真可愛,他連續(xù)寫成的幾本喜劇,《如愿》、《十二夜》、《威尼斯商人》,其中人物,生機(jī)何等暢旺!《仲夏夜之夢》與《維洛那二紳士》中所描繪的自然,何等真切雅靜,那里面,沒有一點矯揉,淳樸無邪,與客觀的自然一樣真實;人物就像我們年輕時親見的人物,有血有肉。這些,都不是一個普通的天才作家所能企及的。不但如此,后期劇作中,愛情已失去重要地位,如一位成家的壯年,忙于家庭瑣碎事項,每天每時,都在為事業(yè)打算,占據(jù)全部心靈。以前喜劇,都寫“人愛人”、“人相信人”的忠貞;這些描繪,后期雖有,但很稀薄,我們可相信這些轉(zhuǎn)變,都?xì)w因于莎士比亞本人,在人格上加重了理性與自制,不能只是看外界而不顧自己本身、不顧“人”本身?;仡欁约?,回顧“人”,不能只見自己長處,不能不看到自己的缺點,特別是“人”的缺點。人到這時,難免不懷悲觀,難免不將過去的歡樂,轉(zhuǎn)為今天的憂愁。于是對外在自然的關(guān)心,也轉(zhuǎn)為人性的研究。莎士比亞的幾部大悲劇,就是要使我們從這里看到人類自己。我們中國人習(xí)慣了“人性善”的思想,也許不覺此中的深奧,但接受基督教思想的西方人,先抱著“人類生來就是罪惡滿身”的觀點,看到人類的可悲的命運,自然會覺得莎士比亞指出了他們心中的苦悶。這苦悶,必然要求有所寄托。這寄托就是莎士比亞晚年靜穆期的作品——如《冬天的故事》。
冬天,氣候寒冷,不能外出:人本身血液不足御寒時,還得穿上厚大衣,燒上火爐取暖。你說這是人的軟弱的狀態(tài)吧,但當(dāng)人類到了明白自己的渺小,能力是那么微弱的時候,他又不能不盡可能想辦法來保護(hù)自己——這些能保護(hù)我們、扶植我們的東西,最重要的,當(dāng)然是我們的能自省的理性力。它固然很抽象、沒有血肉,但卻能使血肉跨過難關(guān),使人翻過此頁,就又能去樂享美好如意的春天。這一種理性的培養(yǎng)和援助,是古今大哲人給我們的,也是古今大詩人散發(fā)給我們的。任何一種人生,如果去掉了理性,都會發(fā)生極大的混亂。正如人丟失了活潑的感情一樣。莎士比亞的人生觀,所以能在悲觀中有從容的安全,便由于此。他用崇高的人格、圓融的感情所指導(dǎo)的,不是虛空、不是渺茫,而是以又嚴(yán)肅又清醒的語句告訴我們:雖然世界不過是一大舞臺,人生不過是來去匆匆的可憐演員,人也許因此誠惶誠恐,但也造出一個精靈(Airel)專供我們驅(qū)使,可以挽救我們的命運,等待我們?nèi)祟愑辛讼M棚w回天空,我們依舊會在人間享受幸福的生活。莎士比亞在此,還借米蘭達(dá)(Miranda)的口說,“呵!真怪!怎么在這里會有如此多的善良的人!你看,人類是多么的美麗!壯麗的世界呀,你竟有這樣的臣民”,這些話,不是一個經(jīng)過極度反省的人,絕沒有這般的醒悟。這些話,對人類給予的希望,是何等的深刻誠摯!他創(chuàng)造出米蘭達(dá)這類人物,就是要我們不妨冷靜下來,且在另一個荒島或星球上過幾十年生活,然后再來看人類,評價人類或他人,你會覺得上天創(chuàng)造人類,不是一件美事?人類不值得彼此互相親愛嗎?是的,人類確實充滿了缺點,但是即使如此,人在世上,也還有真誠的感情、正確的理性,能使人們彼此相安;當(dāng)有人把人性赤裸裸地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還是覺得人是可愛的。不是嗎?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他們雖然由于自己的缺點,導(dǎo)致毀滅,但作為一個人而言,還是可愛的,有其為人所愛的一面(莎士比亞的悲劇英雄,都不是孤軍奮斗)。如果懂得了這一點,我們便算已多少明白了莎士比亞的原意,也算理解了莎士比亞的卓越的人格了。
莎士比亞的人格逐漸在發(fā)展,各期雖不同,但仍有一貫性可尋。從初至末,始終是一個精神力,在貫注發(fā)展。我們讀了他的各期作品,宛如看了一場電影??此拈_始,總想知道它的結(jié)局。一本套一本,非常自然。我們?nèi)绻麖念^讀至尾,便像我們重新做了一個人,隨著莎士比亞當(dāng)學(xué)生走了一生。及到書本一丟,我們該說,我們了解了“人”了。他的劇,有青年、壯年、衰年、老年,把我們各期所遇的人物都寫得惟妙惟肖。他不像辛尼加,把人間一切活動均訴諸道德上之裁判,莎士比亞從頭到尾,不涉道德一事,他的理性是便于使他更能客觀,更多了解自然,多了解人類,最后是要我們“還他本來的面目”。他看著人類有缺點,但并不以此為罪惡,只以這是自然的,好像一棵樹上的葉子黃了一片一樣。所以有時笑笑,有時念到人類受此苦難,又為我們悲憐一陣。我們站在莎士比亞側(cè)邊,總覺他是一位親人,一個慈母,他不像父親那般責(zé)我們的過失,卻像母親一樣原諒我們的缺點,還要親切慰問一聲“你這樣怕過得不舒服吧”?于是我們知道自己又多一錯處了。他不用道德批評,實是一最深的道德批評。因為他對各個時期各種人都能從人的立場去了解,所以景色雖有四種,但每種都是一樣地使我接近到真實的人生。我們從他那里看到人的四種變化——春夏秋冬,其實,也是我們一生的生活的四種變化,我們自己的人生就是那樣的,所以他的各期令我們感到自己的各期的人生,我們于是把他與我及他自己的四期中間的差異一齊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