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莎翁人格的來源與生活的開展(12)

問道者:周輔成文存 作者:趙越勝


莎士比亞一生和創(chuàng)作,最后是寧靜期,是果實的收獲,也是四季的冬天。冬天的雪、風一來,人類的什么感情、欲望,都顯得收縮了。生活沒有昔日的活躍,差不多凝固起來,真像一個冰房。他在此時的作品,也許沒有第三期活潑、豐富,但思想、感情、人格,卻異常清明。反映在作品上,所寫人物,多少有些抽象化、符號化了。這是思想成熟、人格圓成的表現(xiàn)。但生命力逐漸枯竭,詩源漸短,從純文學眼光看,已經(jīng)比不上第三期悲劇時代了。不過這一段卻是他的人格必有的結果,沒有它,前面所導向的人生,將得不到最后的安息。好像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沒有收尾的尾音(Home Key),我們終覺這首歌沒有完,我們的感情,吊懸在空中。傳說有一位樂師,在夜半聽鄰舍彈奏鋼琴,彈的是一首非常美好的曲子,快到完時,忽然停著,未奏出最后尾聲,弄得樂師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從床上起來急叩鄰居的門,要他把尾聲奏出。等他回頭在床上聽到尾聲時,才安靜入睡了。我們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亦有此感。對他的人格的認識,更有此感。他的作品,如果不借晚年的《暴風雨》等描寫作品來殿尾,說不定真要對人類產(chǎn)生一種悲觀的影響,我們會認為人類是沒有什么希望的?;蛘?,只有借宗教之類東西來拯救人類。他的感情,如果沒有晚年的恬靜,則他的人格顯然是還沒有達到一個平衡點,也許還會使我們覺得他在早期的歡愉感情,是夠稱健全的。

晚年莎士比亞作品所表現(xiàn)的人物,都不免抽象機械化,尤其是女人,都像是博物館內(nèi)的雕刻,不見她的血肉;他們不是“人”,乃是些仙姑,失掉生命的活潑方面。

不過,我們可由此看出莎士比亞人格完成的蹤跡。

他早年幽默最豐富,能借其作品把很多類人,活躍于紙筆上,如福斯塔夫,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保姆,墨苦西,《仲夏夜之夢》中的巴唐和彼得貢斯,《如愿》中的羅莎林和塔齊斯頓,都是有血有肉的,他們點綴在人類中,使人類生活加倍有趣。但可惜這種情調(diào),逐漸消失,以至于無。生活,嚴肅起來,弄得我們不敢隨便動動笑容。后來,代替幽默的,是寬容之類東西。因為藏在幽默后面,還可以有一種可以和任何一種人都安處下去的期待,而今在嚴肅面前,我們要想和任何人都能相處,則只有依靠寬容,所以莎士比亞的幽默,忽然被擴大意義的寬容所代替了。批評家也因此常常在每一劇中去找出寬容的意義或寬容人物,以為這是莎士比亞本人的意志。但真正使寬容來得深厚的,是《暴風雨》中的普羅斯彼羅(Prospero)所發(fā)出的寬容。你看他對“精靈”說到在他的魔術中的仇敵們:

你是一個精靈,尚且有同情,哀憐他們的苦痛,何況我是他的同類,我的慈悲還能不如你嗎?我不過因為他們過去給我的無禮,深深印入我的心內(nèi);但我總會有可貴的理智來熄滅我的怒火;此間難得的行為是以德報怨。我們不該有快意的復仇?,F(xiàn)在他們既已痛改前愆……你就釋放了他們罷!(第五幕一景)

這是很有考慮的、出自深心之中的誠懇之念,不像初期瓦倫丁的寬容,只是一點熱情而已?,F(xiàn)在莎士比亞采取的人生哲學原理.行為的最高規(guī)范,是直接訴諸“人”。因為,凡是一個人,都與我們同樣,即使他犯了錯,也和我們自己犯錯一樣,只要有醒悔,我們都有義務來回報自己的充分寬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