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風暴會出現(xiàn)很多主次不一樣的想法,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也不緊密。要把它們整理得井然有序,要點突出,第一步就是歸類。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jīng)進行過歸類了。前面說過,由某個概念出發(fā)深入擴展出一組與之有關(guān)的概念時,我們會在白板上畫出一串連在一起的圓圈,這就是在歸類。這些分類反映了它們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從屬關(guān)系,即母概念與子概念。
為演講組織復(fù)雜的材料,歸類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同時,它也是一個歷史久遠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
有這樣一個故事,盡管可能是虛構(gòu)的。古羅馬有一個演說家,他記憶力驚人(可能是西塞羅 [ Cicero ],但已無法考證) ,常在羅馬城市廣場( Roman Forum)即興演講好幾個小時,而不用借助任何稿子。他的秘訣就是一種好的記憶方法,這一方法在今天仍在使用。當時他也許是這樣對仰慕者解釋自己的訣竅的:
“你們問我為什么可以這樣條理清晰地長篇大論,還不用打草稿。那你們今天有留意我演講時繞著廣場走路的方式了嗎?”“是的,我注意到了。我認為你這樣做是為了與每個角落的聽眾都有交流。 ”
“這只是部分原因, ”演說家回答,“還有更重要的原因。當我沿著廣場四周走動時,我會在 6根不同的大理石柱前停下。那些石柱就是我的記憶棒。每一根石柱象征了一組要點,走到它們面前我就會想起相應(yīng)的要點。因此我并不用記許多細節(jié),只要回憶起這 6個要點就行了。這些要點自然會引出下面的細節(jié)。 ”
西塞羅是不是真的在 2 000年前就開始使用這個方法不得而知,但今天我真的鼓勵客戶用這種技巧提煉演講要點。白板上 40~50個要點通過歸納、分類可以減少為五六根羅馬柱,這些石柱代表的要點統(tǒng)領(lǐng)其他細節(jié)——每根石柱背后都是一組子概念。這樣就不需要組織那么多零碎的想法,只需要站在高處,把握重點。
看著寫滿了想法的白板,會發(fā)現(xiàn)有幾條主線浮出水面。此時,在白板上用不同顏色的馬克筆圈出其中最重要的想法,這樣就可以在密密麻麻的想法中突出那些“母概念”,如圖 3—4所示(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