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中國人需要在視覺中滿足暴力傾向,才有的武俠片,而是要滿足對俠義的向往;并不是做了好事就是俠客,俠客還要有一種風骨。正如美國人看西部片,除了看除暴安良,還要看韋恩的硬漢風度,中國的武俠在古代文學中是有形象感的——神秘冷傲,比如金庸的《射雕英雄傳》,不靠郭靖這傻小子,小說的魅力主要靠東邪西毒。
榮格心理學指出,人對特定形象有心理需求。中國人需要大俠,這是幾千年的心理定式,銀幕上缺乏正經英雄,只是一幫小年輕在玩鬧,肯定不成。雖然香港是個生活緊張需要調劑的地方,但光看成龍不會滿足。
吳宇森是老一輩武俠片大師張徹的學生,張徹宣揚“鐵血大俠”,吳宇森的槍戰(zhàn)片為“英雄片”,拾起了傳統(tǒng)大俠,一下子分去了成龍的天下。既然在時裝片中用“俠義英雄”取得了成功,那么讓俠義英雄回到古代會如何呢?徐克1989年拍了《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體會了一把英雄片,在第二年推出了古裝武俠。
也許在古裝武俠上有過兩次失敗,徐克此次拍攝,搬出了另一老一輩武打片大師——胡金銓,就是要有股純正的俠義英雄味,拍攝了《笑傲江湖》(1990年),胡金銓為總導演,徐克為執(zhí)行導演。
果然拍得悲徹沉痛,以至片中討好觀眾的笑料,顯得那么的不和諧。加些笑料顯然是徐克的主意,按照胡金銓以往風格,他不屑于此。胡金銓的作用是,顯示了自己治明史的愛好,將金庸作品拍成了東廠野史。
此片不是和諧作品,作為“新派武俠片”的開山之作,它的意義在于,展示了武打片的新拍法。此時的徐克顯然已內心和諧,不再用西方科技解釋東方神話,而是用西方科技制造東方神話,那些書中的想象在電影里都實現(xiàn)了。當時電腦特技尚不發(fā)達,在膠片上做不了太多手腳,他總結出一種特殊的剪接法,與之配合的是拍攝特技。
他創(chuàng)造了視覺奇觀,肯定的是東方神話,作為中國人,當然會歡迎。武俠片對于中國人的意義,在于傳統(tǒng)文化式微的今天,它是民眾重溫民族根性的方式,傳統(tǒng)文化對民俗的影響,現(xiàn)在要從武俠片中落實。
九十年代中國經濟呈上升趨勢,民眾自然會尋找民族自豪感,對本民族文化有一種需要,徐克的武打片生逢其時。此片取得了成功。
胡金銓這面大旗,徐克就扛了一次。《笑傲江湖》后,徐克拍起了自己的武打片,將多人合作必然產生的不和諧磨擦干凈。1992年他重拍了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既保持胡金銓的風格,調劑的笑料又很適度,整體極為流暢。
證實了自己能玩轉老導演的路數(shù),他就開始大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