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片應該敏感中國人的“樣”,保留些傳統(tǒng)中國人生活方式。怕“樣”消失,應是武俠片的恐懼。這種恐懼不是臆想出來的,而是歷史中一種龐大人群共有的心理。
比如北京滿族人的特點是“禮多”,對于漢人禮法的講究,盯得比漢族還仔細。辜鴻銘熱愛慈禧太后,認為最為美麗端莊,但也怕跟滿族人交往,舉動稍有不妥,立刻招來批評,確實難受。他在《清流》一文中表達了:“還有比在街上遇上一個滿族人更煩的么?”
為何如此講禮?因為失落,種族自豪感在內(nèi)政外戰(zhàn)上嚴重受挫,為心理補償,以死盯禮數(shù)來維護身份地位。焦菊隱導演《茶館》時,帶演員去體驗生活,當時還有許多茶館,茶館滿滿堂堂的,整日有人泡著,都是舊時代已失勢的人,對新生活茫然無措,一日一日地泡著,相濡以沫。
《茶館》表現(xiàn)的是禮崩樂壞,清末茶館還有份文明的氣派,人人重情講禮,壞人干壞事,好人好好活著,兩不相涉,一步步到了豺狼當?shù)?,好人活不下去,成了薄情無禮的土匪世界。老舍的臺詞里有“我愛大清朝”的話,沒有過“愛民國”、“愛北洋”、“愛國民黨”的話。
老百姓過日子不管主義,只看文明。禮崩樂壞,從“半年一結(jié)賬”到“喝茶先付茶錢”,人情的厚道全無。人對人高度不信任,都是暫時關(guān)系,誰活得都沒有底氣。從一壺茶的規(guī)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禮樂”是一把衡量世情的尺子,老中國人都是看這個,簡明而富于智慧?;实垡才逻@把尺子,要以禮樂調(diào)理民風,民風失去淳厚,就是統(tǒng)治水平低,會招后人笑話。
這是孔子傳下的方法,他讓自己做官的弟子以此方法處理政務。看禮樂,是中國人固有的思維,我們要以此思維創(chuàng)作電影。
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便是一部禮樂電影,通過一場葬禮,表現(xiàn)世道已敗壞。
小津?qū)覍以谄杏萌毡拒姼?,緬懷未成的侵華戰(zhàn)爭,但他有分寸,緬懷完了,會讓人物說一句“還是戰(zhàn)敗了好啊”,以掩蓋。
以小津的修養(yǎng),應該是反戰(zhàn)的,但他更反感庸俗的生活,他的青年時代在中國戰(zhàn)場,先不管理想的對錯,起碼那樣的歲月還是有理想,有理想總比庸俗勢利要好啊——這是小津式的感慨。
《東京物語》是家庭倫理掩蓋下的戰(zhàn)爭思考,講了子女不孝后,突然筆鋒一轉(zhuǎn),讓兩個侵華老兵相遇了,感慨禮崩樂壞,他們跟《茶館》里不喜歡民國喜歡大清朝的人物一樣,喜歡戰(zhàn)時厭惡現(xiàn)代,表達完了后,又做出掩飾“還是戰(zhàn)敗了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