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稅收和代議權(quán)(2)

金錢關(guān)系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法國的局面則完全不同,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國貴族不愿為國王出資,也不愿給他出謀劃策。早在15世紀(jì)末,約翰·福蒂斯丘爵士就將法國的完全征稅權(quán)(君主可以隨意征稅)和英國的有限征稅權(quán)(君主需經(jīng)過議會同意方可征稅)作了比較。雖然腓力五世曾利用參議大會來增稅,但由于未能取得和平時期的津貼,故而這一做法未能保持。法國各階層在1355年和1356年再次集會,盡管國王約翰二世被俘,但他們卻沒能籌集到足夠資金去支付贖金。1789年之前,他們只召集過4次會議(分別為1484年、1560~1561年、1588年和1614~1615年),顯貴會議召開過兩次。只有最高法院才享有反對權(quán)并加以執(zhí)行,此外也可以靠拒絕登記新的皇家貸款(如他們在1784年和1785年所做的那樣)對財政政策施加一定影響。

1786年,卡洛恩建議法王路易十六召開一次顯貴會議,批準(zhǔn)他的王室財政改革計劃,它主要是征收一項新的土地稅,這時卡洛恩實際上喚醒了長期擱置的代議制原則。雖然卡洛恩只打算讓顯貴大會充當(dāng)“橡皮圖章”,但事實證明他召集神職人員和貴族代表大會是個失策決定。顯貴代表們立即反對削減他們的納稅豁免權(quán),并要求成立一個永久性的審計委員會來監(jiān)督王室財政,更重要的是,他們要求召開國會。當(dāng)路易十六明令布連恩不顧反對推行改革計劃時,卻發(fā)現(xiàn)最高法院拒絕登記新稅種。路易十六將巴黎最高法院流放到特魯瓦,但布連恩還是被迫取消了這項土地稅。1784年11月19日,重組的最高法院召開皇室會議,路易十六在會上試圖強(qiáng)行登記新貸款,他傲慢地說了一句今天已過時的話—“朕意即法律”,但此時代議制的模式已經(jīng)鑄成。1788年5月,最高法院宣布,征稅必須得到國會同意,而且國會必須定期召開。1788年8月8日,布連恩被迫宣布國會將于次年5月召開。

在英國的美洲殖民地,稅收和代議制兩者關(guān)系的革命意義也顯現(xiàn)出來。英國統(tǒng)治者未經(jīng)美國人民同意就將稅收強(qiáng)行加于他們,面對這種情況,美國人民積極尋求獨立,當(dāng)然他們并非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尋求獨立的民族(例如,西班牙推出財產(chǎn)稅,引發(fā)了1640年葡萄牙的獨立革命)。但是美國的例子最為顯著,一定程度上其原因是英國決定向13個美洲殖民地征稅和9年后的獨立宣言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被反復(fù)灌輸給每個美國小學(xué)生。

激怒波士頓茶黨的并非稅收的數(shù)額,而是英帝國減少帝國其他地方的稅收:東印度公司進(jìn)口茶葉到英國,之后把茶葉出口到美洲,英國則減少它的稅收。這里涉及到一個憲法問題,那就是殖民地在這些事情上有沒有發(fā)言權(quán)。輝格黨人卡姆勒勛爵于1766年2月雄辯地道出這么一個原則:“稅收和代議制密不可分……一個人擁有的東西,完全是他自己的;任何人未經(jīng)他和他的代表的同意都不準(zhǔn)剝奪;任何蓄意剝奪即是蓄意傷害;任何剝奪行為都是搶劫,抹殺了自由和奴役之間的區(qū)別。”殖民地人民將此精辟地濃縮為:“沒有代議的稅收就是專制?!比欢鴮τ谥趁竦厝嗣穸裕岢龃h問題的同時對他們征收外貿(mào)稅,從一開始就帶有革命性。亞當(dāng)·斯密提出了一個反事實的主張:給予美國人代議權(quán),讓他們當(dāng)大英國的州長,而作為回報,就是將英國所有稅種都推廣到13個殖民地去。這看似合乎邏輯,但并非殖民地人民所求。他們的目標(biāo)是加強(qiáng)地方會議的權(quán)利,而且最終使他們擁有西敏寺議會同等的立法權(quán),第一次大陸會議明確地表達(dá)了這一點。但那違背了議會主權(quán)原則,而這一原則不僅在威廉·布萊克斯頓爵士的《美國法律評注》中被神化,而且也得到了英國大部分國會議員的肯定。湯森在1767年提出茶稅旨在提高國家收入,用以支付北美政府官員的獨立薪水,換言之,就是使英國任命的州長更獨立于殖民地人民的集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