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場上,起點高當然不是壞事,人家忙活十幾年才能達到的高度,你三五年就做到了,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會讓你的仕途事半功倍。而且高起點很容易造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使你在每一次競爭中都擁有年齡優(yōu)勢,累積效應越來越大。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起點高不等于日后的發(fā)展就一定會好,比別人領先一步,不等于以后都領先,在金字塔的官員結(jié)構(gòu)中,很多起點很高、曾被人看好的人物也會成為塔基的一部分,未能達到預料中的高度。同樣,也會有一些人,開始跑得慢,卻后來居上。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年齡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擁有年齡優(yōu)勢的情況下,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獲取大家的信賴。這種信賴有業(yè)務上的,也有人際關系上的,事實上,人們普遍對年輕領導者的處事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有些人更是出于妒忌,報以更苛刻的態(tài)度。
這其實是對年輕人最嚴峻但也最有效的考驗,通過了就必然一馬平川,沒通過就免不了泯然眾人矣。
有些人可能又要說了,袁承志明明經(jīng)受住了考驗啊,他業(yè)務能力強,又懂得處理關系,該把握原則的時候決不讓步,該不張揚的時候就不張揚,為什么還是沒有成為新一代掌門呢?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袁承志的年齡實在太輕,他才二十多歲,而黃真和歸辛樹分別是四五十歲的年紀。如果袁承志此時就任掌門,以他的能力和精力,如果也像穆人清那樣任職至八十多歲,那等于是把持華山派長達六十年。在封建王朝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年輕時代的英明君主,往往老年昏聵,這一方面是精力問題,另一方面,長期掌權(quán)所導致的惰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這種惰性會導致組織架構(gòu)的老化、運作機制的僵化,進而導致整個體系的低效率。
穆人清作為上一任掌門,必須正視這一問題。華山派的內(nèi)部章程并沒有規(guī)定掌門任期,也就是說沒有制度約束,那就需要“人治”。所以,穆人清必須考慮接班人的年齡,以免一人長期掌權(quán)。所以,他挑選了守成的黃真。
那么,袁承志是否就失去了擔任掌門的希望呢?我認為并非如此,如果袁承志最后沒有出海遠走高飛,他應該是下一任掌門的候選人之一——換言之,宋初的“兄終弟及”那一套應該是穆人清的一種備選方案。史書記載,趙匡胤傳位趙光義,其實是早就定下來的“祖制”,“兄終弟及”的用意是避免皇帝即位時年齡太小,無法妥善處理朝政。但趙光義自己做了皇帝后,覺得皇帝還是自家人坐比較好,不但傳位給自己兒子,還把趙匡胤的兒子“清理”得一干二凈。
照這么說,華山派如果也來這一套,黃真的大弟子馮難敵是否答應也很難說呢!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第三代弟子暫時還找不出一個能夠勝任的接班人,那么袁承志接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