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是很明白什么是“類型片”(genre film),是屬于“類型”的影片?這個世界上難道還有哪一部影片不屬于任何“類型”?
據(jù)我觀察,電影類型是一般影迷搜尋影片的第二大依據(jù)。茫茫影海,到底該先看哪一部,最明顯的標桿就是著名影人——明星,也包括名導演乃至極少數(shù)制片如布魯克海默。“這是一部希區(qū)柯克作品”,意味著構(gòu)置精巧,動作不多,臺詞睿智;“湯姆·克魯斯主演”通常是商業(yè)大片的代名詞。如果不滿足這一信息,接下來可以參照的就是類型了——動作片、喜劇片、恐怖片……堪稱用最少的字來傳遞最多的信息。
關于類型,最大的誤解莫過于絕對性,仿佛所有類型都是盧米埃爾兄弟和愛迪生當初設定的,“美國電影可以分如下若干類,包括西部片”“中國電影如此分類,必須有武俠片”等等。事實當然沒有那么戲劇化,而且天下沒有哪個人有這樣的先知先覺。電影類型起源于商人最大的本能:模仿。某人拍了一部強盜打家劫舍的影片,賺了大錢,別的投資人和影人就會思忖,我也來這么一部;如果他又成功了,后面就會你追我趕,風起云涌,出現(xiàn)一大堆同類影片。于是,強盜片這個類型便被人接受并成為一種電影類型。
類型可謂藝術和商業(yè)的折中,完全符合人類求新求穩(wěn)的本能。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做生意卻最忌諱無謂的冒險,什么期貨、市場調(diào)查都是為了降低風險;在接受一方,觀眾總是處于又想吃新鮮、又害怕被蛇咬的矛盾之中。一種相對固定的電影類型,提供的就是大家潛意識中盼望的“主題變奏”,熟悉的菜肴或者調(diào)料,但做法略微不同。創(chuàng)建好萊塢的猶太裔大亨有一句經(jīng)典名言,是回答藝術創(chuàng)作人員的疑惑的。編導問道:“老版,您到底希望我給您拍一部怎樣的影片?”回答曰:“跟以前的(賣座)影片一樣,但有所不同。”原文是更含糊的“same but different”。
在我印象里,“same but different”這一矛盾修辭是對類型的最完美詮釋了。一樣,但又不一樣,那不就是類型嗎?歌舞片都唱唱跳跳,愛情片都卿卿我我,瓊瑤阿姨的愛情片都必須哭哭啼啼,但每次的旋律不同,哭和笑的原因略有差異。當然,“不一樣”有量變和質(zhì)變的區(qū)別,這中間又不會有明顯的分界線,只能靠意會。一部影片有一首插曲不能算歌舞片,那么三首呢?五首?《保鏢》大約就只有五首,歌的地位很重,但排斥歌舞片的觀眾一點也不覺得不自在。即便“一樣”也是相對的:瓊瑤戲中,甄珍變成林青霞、變成劉雪華,清純演變?yōu)轱h逸又變?yōu)槟感浴?/p>
電影類型跟文學中的體裁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文學體裁僅指表達方式,如散文、詩歌、小說等,但可以講同一個故事。電影類型有些指題材,如警匪片、黑幫片、愛情片、戰(zhàn)爭片;有些相當于文學的體裁,如歌舞片、動畫片;有些甚至是指故事的背景,如西部片和家庭片。西部片多數(shù)講拓荒時期牛仔的故事,但歸根結(jié)底故事必須發(fā)生在美國西部?!杜c狼共舞》沒有牛仔,但依然可以算西部片。還有一些電影類型是根據(jù)觀眾的反應來區(qū)分的,以逗人笑為最終目標的是喜劇片,讓人毛骨悚然的是恐怖片,讓人疑惑猜測的是懸疑片。文學中的史詩是長篇詩歌,電影中的史詩片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定義,最重要的元素似乎是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