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問與答(5)

寂靜之道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認為發(fā)菩提心就是發(fā)愿流轉(zhuǎn)輪回救度眾生,可以說是對菩提心的一種誤讀。佛陀教導我們發(fā)菩提心,是為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而發(fā)愿證得佛果。愿菩提心有三種:國王般的發(fā)心、船夫般的發(fā)心、牧童般的發(fā)心,這三種發(fā)心雖有差別,但都發(fā)愿圓滿覺悟、證得佛果,沒有哪一種發(fā)心是立志循業(yè)流轉(zhuǎn)的。佛經(jīng)有云:“若自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大乘佛子發(fā)愿在娑婆世界積累資糧、護持佛法、救度如母有情,這很好,但自己先要努力解脫煩惱,才能給眾生切實帶來暫時和究竟的利益。

問:什么是善良?不做壞事是不是叫善良,善良是否就一定要做好事呢?

答:簡單地說,善良就是沒有傷害之心。

問:講到自律,那我要不要去制止惡的發(fā)生呢?一味的自律不是縱容了惡嗎?

答:佛教的自律是指為了不制造傷害而自覺地遠離身口意的惡劣行為。對神智正常的人來說,言行主要受思想意識控制,所以遠離意的惡業(yè),身口業(yè)自然就會清凈。意的惡業(yè)概括為貪、嗔、癡。時刻提醒自己對治貪、嗔、癡,可以有效制止自己身心上惡的發(fā)生。

就外境的惡或者說他人的惡行而言,要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在你看來是惡劣的行徑,在別人眼里不一定就惡劣。在正常情況下被認為惡劣的言行,在某種特定情境中可能就不惡劣。在一個社會、一個時代、一群人中被認為是惡的,可能在另一個社會、另一個時代、另一群人中就不是惡的了。如果全憑自己的情緒和成見,凡是自己看不順眼的、與自己的價值觀不一致的,就認為是惡,應該予以制止,這是不合理的。自律“律”的正是這種“一切以我為標準”的心態(tài)。

其次,為了避免造成傷害而制止他人的惡行,與對治自己的貪嗔癡一點兒也不矛盾。我們不是非要借助貪嗔癡才能去阻止別人造惡。比如我們小時候做壞事會被父母喝止,父母的喝斥是出于愛護而非出于嗔恨之心;法官不必對疑犯滿懷仇恨、怒發(fā)沖冠,才能公正嚴明地判案。有些人脾氣率直,路見不平便大吼一聲出手相助,這種英雄好漢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簡單化地得出結(jié)論,說意氣用事、敢對人拳腳相加、惡語相向,才是有正義感的表現(xiàn),而冷靜克制一點的,就沒良心、沒骨氣。

自律主要關乎個人修養(yǎng)。越是在文明、法治的社會中,自律與懲惡揚善越不矛盾。

問:因果不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相信,可真有來世嗎?

答:如果相信因果不虛,就該相信有來世。當一期生命結(jié)束時,若就此斷滅,沒有來世,那么未了的因果怎么辦?若說因果也隨之斷滅,豈不是有因無果,又怎能說因果不虛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