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益(13)

寂靜之道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在普賢放生組內所有與放生無關的事,都不代表普賢放生組,如果大家看到、聽到、收到與放生無關的內容,要知道這一定不是普賢放生組的告知,應仔細觀察甄別。

每個放生組內部和放生組之間,普賢放生組與其他學佛、放生的信眾之間,一定要團結和合。道友之間不團結,真的沒什么意義。

從成立到將來,普賢放生組拯救生命的數量會是幾十億到上千億,甚至更多,所有參加的人都可以獲得這樣的功德。

大家學佛的時間可能不一樣,但皈依三寶時所發(fā)的慈悲心與菩提心不應該有區(qū)別。佛弟子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欺騙佛菩薩,盡自己的能力放生,這也是履行我們在三寶面前許下的諾言。

什么是發(fā)菩提心?就是發(fā)愿自己要成為一切眾生安樂的源泉。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學佛要腳踏實地,凈化自己的身、口、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要總想裝神弄鬼、上天入地;而且學佛不能雙腿一盤只顧自己舒服,還要心懷眾生的疾苦,切實為眾生服務,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持久的快樂源于內心的平和,不在于名利的積累。真正能讓我們遠離匱乏、孤獨之苦的,不是金錢地位,而是懂得關愛、分享和寬容的心,這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不懂得關愛分擔,金錢地位只會強化內心的傲慢冷漠,不但談不上幫助他人,反而增加別人的負擔,因為財富越多意味著占有更多的資源和社會勞動成果,并有能力消耗更多能源。有條件的話多幫助別人,造福眾生,富貴才有意義。

心有悲憫,即使一貧如洗也能助人、救命。我們可以貧窮、平凡、“不成功”,不必為此感到窘迫。只要真誠善良,堅持以自己謙卑的方式利益眾生,內心就會安樂。

錦上添花的事不做也罷,但給貧困中需要幫助的人一點善意友好的表示,或許只是舉手之勞卻能給對方帶來很大的快樂和溫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