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過量添加醬油的改善方法。利用的就是習慣減少后的狀態(tài)并恢復滿意度。
投入了超出預想的輸入,實際上收獲了大幅下降的輸出。更有甚者,還可能出現(xiàn)因為過量添加而導致菜肴難以下咽的情況。此時的實際輸出,比起完全不添加醬油時的輸出軸上的A還要更低一些。其中,在讀取結果軸上的輸出刻度時要多加注意。按理說收益已經(jīng)明確為負,但是中,實際輸出在實際輸入的偏右位置,看似為正。但是思考該輸出的原點其實在輸入為零的位置,只要處于比A靠左的位置,那么輸出就是負值。所以從負值中減去實際輸入,其收益為負。
是未料想過量添加導致菜肴難以下咽的情況。
捐款是無用?
接下來關注捐款行為。有人認為把錢捐給素不相識的人是無用的,也有人認為捐款不是無用。認為無用的人完全沒有看到輸出,認為捐款就是扔錢。即預想輸入超出預想輸出,這就不能構成捐款行為。
與此相對,捐款人的動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感受到捐款助人的喜悅,比如提高社會貢獻的名望等。無論哪種,都是預想輸出大于預想輸入,才會進行捐款。如<圖10>所示。預想軸上的A與的情形相同,顯示了捐款本身的價值。
<圖10>是對捐款行為的分析。通常,捐款的人通過助人為樂等輸出能夠感受到大于輸入的收益。
在這里,實際輸出1遠遠高出預想。究其原因,比如收到受捐者的感謝信,比如被媒體報道后受到關注等等,出現(xiàn)了無法預想的情形。而相反地,實際輸出2則是存在欺詐行為的情況,比如收到善意的捐款的人卻將資金用于他途,暗肥私欲等。所以如圖所示,這種情況下投入基本上全部變得無用。因為碰上欺詐而發(fā)生的無用是很難預測的,因此可以歸類為自然型無用。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利用投入效果圖進行各種無用的分析,所以盼望大家能夠活用這些案例,整頓并清理自己身邊的無用。其他的案例待后詳述。
無用的關聯(lián)詞
接下來,從稍顯不同的角度來分析無用這個詞語。
首先是詞源,“(むだ)”是假借字,來自于“空(むな)しい”的“むな”的轉(zhuǎn)音。在此,如果要深入思考空和無的區(qū)別,必須深入佛教的思想當中,這相對困難一些,在此就稍作淺層思考。
首先,在一般情況下,所謂的無是指不存在,所謂的空是假想的其中應該有的東西卻不存在的意思,即空空如也的意思。數(shù)學上,把什么都沒有的情形叫做空集合,而并非無集合。這也是假想其中原本應該存在才如此定義的。而““的”“是指乏味的、沒有價值的意思。由此可見,無用的語感應該是失去連同箱子在內(nèi)的所有存在,而并不是指箱中之物變得不存在。
其次,與近義詞作比較。之前列舉過的浪費在很多時候都是作為和無用幾乎相同的意思而被加以使用的。但是要注意,浪費中包含著”惋惜“之情。存在無用的時候,當然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會感到惋惜。但是當對出現(xiàn)無用這件事情感到惋惜,進而希望消除無用的心情更加強烈一些的時候,往往使用浪費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