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同意,如果李后主沒有經(jīng)歷亡國,不會有后期的這些作品,說不定他繼續(xù)寫他的靡靡之音,可那樣他在文學上就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了。所以,好像真的是亡國換來了歷史上的幾首千古絕唱,而這樣的東西對整個宋朝文化又發(fā)生了那么大的影響。大概宋太宗都沒有想到,他抓來了一個人,會對他的朝代的文學發(fā)生這么大的影響。宋太宗是關心政治的人,是個手段殘酷毒辣、心機重重的人物。我們講的“燭影搖紅”是在講宋太宗,是覺得那個哥哥老活著,老活著,不死掉,然后大家在外面看到“燭影搖紅”,然后看到有人去掐死了皇帝繼位的宋太宗,這個趙光義是這樣登到帝位的,所以他在政治上是特別特別陰狠的一個角色,可是剛好對比著李后主那種天真爛漫,完全不知世事的一個孩子一樣的人物,我想這里面就可以看到文學的成就跟政治的成就的兩極性。李后主哪怕只要有一點點,甚至萬分之一類似宋太宗的心機,他也寫不出那樣的詞。正是由于他的一派天真,他才會那樣寫,他才不會想到“故國”兩個字最后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他是完全不懂政治的一個人。
五、李后主應該是最喜歡流行歌曲的一個詩人
我們先來看李后主的《烏夜啼》,也有叫做《相見歡》的。
烏夜啼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大家在閱讀李后主這些膾炙人口的句子的時候,我想我沒有必要一個字一個字解釋,因為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像“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到今天它好像變成了我們自己的感受,像“剪不斷,理還亂”,你在寫信、寫日記時可能都用過,也許在你不知道李后主這個名字之前就用過,我記得自己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剪不斷,理還亂”了,寫畢業(yè)紀念冊的時候也在寫這個句子。所以,李后主的影響力是很驚人的。
不過大家也會發(fā)現(xiàn),李后主的文學成就其實來自于民間,我說民間是說他早期的生活并不是一個文人,也不是一個詩人,他反而是在流行歌曲里出來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非常類似流行歌曲的感情,你會發(fā)現(xiàn)后來包括像蘇東坡這些人,都不會寫這樣的句子,因為這種東西很女性化,好像是女性在刺繡的時候一堆東西解不開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的那個感覺,而這種感覺常常不是文人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李后主應該是最喜歡流行歌曲的一個詩人。我們今天如果常常去卡拉OK唱歌,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流行歌曲跟我們讀過的許多文學名著的來源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如果整天唱卡拉OK,他去寫詩的話,他的文字跟在中文系出來的人,絕對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淵源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在江蕙的《酒后的心聲》里面,會感覺到一種民間的酒家喝酒悲夜的那種情感,那個東西是你在書房里想象不到的東西。
我常常會覺得,要了解李后主,恐怕要了解他前半生那種花天酒地的生活,而在花天酒地當中,他跟那些女性的廝混——對不起,我用到了這么粗俗的字眼,廝混??烧沁@種廝混,他才會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如我們在前面所說,是非常女性化的感情。我相信男性都不太容易懂得“剪不斷,理還亂”,它就是糾纏,是在做女工的時候發(fā)生出來的生活體驗。“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其實非常淺白,就是離別的哀愁,就是一種滋味,可是這個滋味又說不清楚是什么。我們看李后主用到了“滋味”,很味覺的東西,可是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流行歌曲里這種感覺很多呀,就是心頭呀,或者滋味呀,大家有沒有感覺到詩里面很少用到這種語言?也就是說,詞的語言更接近民間了,當然這跟李后主了解民間最底層的文化有關,講得更白一點,就是歌妓的文化,那些歌是歌妓唱的東西,不是士大夫的,當時士大夫階層恐怕對這種東西很不屑為之,可是李后主他的天真?zhèn)€性里有這個部分。我都是皇帝了,你敢說我低俗嗎?他反而敢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