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會
11月某日,下午4:45,佳士得拍賣行的首席拍賣師克里斯托弗·伯奇(Christopher Burge)正在紐約一處拍賣廳里仔細地檢查會場。五名工作人員蹲在地上,用尺子測量坐椅之間的距離,以便在保證舒適度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多擺些坐椅。米黃色的布墻上掛著塞伊·通布利(Cy Twombly)、埃德·拉斯查(Ed Ruscha)等知名畫家的作品。有些人喜歡這種20世紀50年代的懷舊風格,也有些人覺得這樣的布置像“高級靈堂”。
伯奇倚在黑色的木制拍賣臺旁邊,用英國口音開始練習喊價?!?00萬一次,100萬兩次,100萬三次。這是艾米的競拍人在電話中的出價。各位先生,你們沒有出價。各位女士,你們也沒有出價?!彼樕下冻隽诵θ?“140萬,后排的一位女士給出了140萬……150萬,這位先生出150萬!謝謝!”伯奇看了看放電話的地方,工作人員兩個小時之后才會把電話擺在那個位置。眼睛往電話看的同時,他心里在揣摩是否再繼續(xù)等待加價。他耐心地等了一下,確認電話那邊的競拍人不再加價后,把頭轉(zhuǎn)向臺下的那兩位競拍人,他想看透這兩個人的心思,想知道他們還會不會給出更高的價格。他用溫和的語氣說道:“還有加價的嗎?150萬美元,這幅畫屬于過道邊上的這位先生!”話音剛落,他舉起拍賣槌果斷地敲了下去,聲音短促有力,嚇了我一大跳。
這一槌表明了拍賣師的判斷,終結了一件藝術品的拍賣程序,也把后悔剛才沒有給出更高價格的競拍人的心口敲得隱隱作痛。在一錘定音之前,伯奇握著手中的槌子在空中晃動,似乎在對臺下說:“這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應該屬于你。你看這件珍品多么完美,看看多少人垂涎欲滴。別再猶豫了,給自己一次機會,別太在乎錢……”然后眨眼之間,他給了所有人當頭一棒,除了那位出價最高的人以外。一件藝術品的拍賣過程,將整個藝術品市場的誘惑與殘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拍賣大廳就像是拍賣師與競拍人的舞臺,他們都想在這個舞臺上充分地展示自己,實現(xiàn)自己夢寐以求的夙愿。但是伯奇經(jīng)常做噩夢,夢見自己沒有掌控整個拍賣過程,因為擺在他眼皮底下的拍賣筆記本上寫的是一堆毫無頭緒的亂碼。伯奇解釋說:“臺下有好幾百人,有的惴惴不安、如坐針氈。他們心里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表演什么樣的節(jié)目,但他們不能大聲地說出來,不能大搖大擺地走上舞臺。在這種情況下我也無法繼續(xù),我必須看懂拍賣筆記本上的信息才能控制住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