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典型的表達方式
否認階段“肯定不是我!”
憤怒階段“為什么會是我?”
妥協(xié)階段“是我,但是……”
有所反應開始回憶過去和現在所經歷的一些“失去”
做好心理準備對即將來臨的生命的“失去”有所準備
接受階段可以說成是“情感麻木的階段”
換句話說,庫伯勒·羅斯認為臨終的人正在經歷非常大的困境。因為他們還是活著的人,就像其他人應對生活中的困難一樣,他們想方設法來解決問題。在臨終的人之中,有人會退縮,有人會非常憤怒,還有人遍尋生命中所有的經歷,努力給自己找到借口,來使死亡變得可以接受。還是那個觀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境遇中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庫伯勒·羅斯的階段性理論一經推出,立刻吸引了很多讀者的注意。她將臨終的問題提到社會層面上來,讓大眾和專家們都開始關注這樣一個群體。她的理論還可以應用在描述所有人應對困境時的社會心理反應的基本模式。這個理論也讓人們開始關注與臨終的人生活在一起時的人性方面的問題,關注病人強烈的情緒和他們未了的心愿。庫伯勒·羅斯說她的書“讓我們重新來關注病患,讓他們得到正常人所受到的尊重,不要忽略他們,要向他們學習?!?
但是,在該理論最初提出的時候,有很多人并不以為然。其他研究人員甚至不支持它。從1969年提出這個理論到現在一直沒有證據證實該項理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庫伯勒·羅斯本人直至2004年去世也沒有提供進一步的證據。很多臨床醫(yī)學工作者認為這個理論不全面,且流于形式。
在庫伯勒·羅斯去世后,人們開始反思她所留給人們的寶貴遺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呼吁全社會的人們用新的視角重新看待臨終的人,那就是“他們仍然活著?!彼麄兠總€人都有未了的心愿想去完成,他們還沒有死去,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請人們不要忽略他們,而要樂于與他們交談,從中知道我們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她認為,如果不是真心地傾聽這些人,幫助他們完成心愿,我們就永遠也不能真正地幫助他們。我們還能從臨終的人那里學到知識,了解人生最后階段的焦慮、恐懼和希望。從他人的經歷中更加了解自己,不僅僅了解生命是有限而脆弱的,更懂得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非常強的應對能力,人類彼此相互依存,愛心是支撐人性的基礎。
如果我們認為庫伯勒·羅斯對五個階段的描述過于廣泛,其實每個階段還可以被細分。例如在“否認階段”就會涉及以下一系列的具體反應:(1)我沒有病。(2)我是病了,但并不嚴重。(3)我是病得很重,但是不會死。(4)病不可能治好了,但是不會那么快就死去。(5)我很快就要死去了。同理,“接受現實”階段,不同的人表現也是不同的,有人仍會充滿熱情,坦然接受,也有人勉強接受等等。另外,韋斯曼認為“拒絕承認”實際上對病人積極配合治療是有正面作用的。此外,他還認為有些人一直處在“左右搖擺”的心態(tài)中,一時接受現實,一時又拒絕現實。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病人接受或者拒絕,而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與什么人在一起的時候,病人會談到死亡的可能。
而且,在整個人生最后階段的經歷中,幾乎沒有人去注意自己究竟處于五個階段中的哪個階段,也不會去注意這些階段是否密切銜接。庫伯勒·羅斯本人也承認,有些人會同時經歷兩個階段,還有人會跨越某個階段。還有些人會錯誤地使用庫伯勒·羅斯的理論,告訴病人說:“現在你已經到了憤怒的階段。下一步,你該妥協(xié)了,然后進入抑郁階段……”這樣做,是愚蠢地強迫病人進入預先設定的軌道,而忽略了他們獨立的人格。
以上觀點都說明,用“階段”或者直線發(fā)展過程來描述臨終的過程是很不全面的。站在“以人為本”的出發(fā)點上來看,簡單地將某人劃歸“否認階段”或者“接受階段”,都是將復雜的人性過于簡單和理論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