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人們對死亡事件的處理方式(5)

死亡課 作者:(美)查爾斯·科爾


“殯儀事務承辦”、“殯儀業(yè)者”、“葬禮指導”或“葬禮服務”等都是職業(yè)范疇中的委婉用詞。

有時,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既不花哨,也不直截了當?shù)脑~語,在傳達意思的時候反而更加有效。我們經(jīng)常會用很普通的詞匯來表達如何處理體弱多病的動物。我們不會直接說殺了它,而是說“讓他們睡過去”。也有人會說,動物被“人道毀滅”了,其實意思都差不多。

委婉用語也不僅僅用在死亡。在很多其他的禁忌話題中,也常被應用到。例如談到生殖器官或者排泄功能等話題。17世紀的新英格蘭清教徒和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運動的追隨者,對性的話題是十分謹慎,但卻可以在一些場合談及死亡;21世紀,這種情況似乎顛倒了過來,性不再是被禁忌的話題,然而,人們對死亡的話題卻十分謹慎。

直率坦白有時讓人尊敬,有時卻不合時宜;刻意的回避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性的話題和死亡的話題過度渲染和諱莫如深都是不適當?shù)膽B(tài)度,畢竟性和死亡都是生命中的真實內容。

人們委婉表達死亡的動機其實和人們委婉表達懷孕生產過程很相似。因為傳統(tǒng)賦予這些事情很多迷信的色彩,所以公然談論這些話題會惹人厭惡。出于這些考慮,死亡的痛苦與美好的方面就漸漸被人們剝離掉,甚至干脆將死亡的真實名稱都取代掉。越來越多的衍生詞匯只代表了人們對死亡無知的規(guī)避。

人們在語言上對死亡的刻意回避已經(jīng)不單純是為了避免不愉快的產生,過多的死亡替代詞匯開始產生了很多問題:語言來自于豐富的生活,當人們與死亡的距離越來越遠時,語言的根基便會漸漸枯萎;同時,也真的讓人們越來越看不清死亡這一生命重要環(huán)節(jié)的真相了。

與“死”有關的詞匯

人們經(jīng)??桃饣乇苷務撍劳?。但很有趣的是,人們在很多日常會話中,卻常會出現(xiàn)帶“死”字的語言,實際上與死又沒有任何關系。

美國人常用“dead”(死的)來形容事物,例如“dead batteries”(舊電池),“dead letters”(無法投遞的信件),“a dead pane xpression”(面無表情),“a dead give away”(無意間泄露出的機密),“dead lines”(截止日期),“being dead drunk”(爛醉如泥),“dead on their feet”(筋疲力盡),“dead certain”(絕對肯定),“a dead beat”(游手好閑的懶漢),“dead broke”(身無分文),“deadly dull”(乏味之極),“dead locked”(僵持不下),“dead to the world in sleep”(睡得不省人事)等等,中國人也常會說“累死我了!”“嚇死我了!”“想死我了!”“擔心死了!”,當人們尷尬的時候,還會說“讓我死掉吧!”等等。

在這些語言環(huán)境中,“死”通常是用在夸張的修辭格上?!八馈弊挚梢允拐Z言立刻強烈起來而極具戲劇性,以表示“非?!薄ⅰ爸翗O”等含義。但實際“死”的含義卻被弱化了。

有趣的是,現(xiàn)代人當真正談論死亡這樣嚴肅沉重話題時,都盡量避免使用死亡詞匯,盡量使本來沉重的話題柔和一些,寧愿拐彎抹角的暗指,也絕不直說。但如果不是真的談論死亡的話題,人們卻常把“死”字掛嘴上。在相對安全的輕松的氛圍中,與死有關的詞匯就開始頻繁出現(xiàn)了。

死亡與媒體

媒體以其新聞報道和娛樂節(jié)目的形式在美國社會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大多數(shù)美國人很少接觸過真實的死亡事件。但他們都間接體驗過成百上千次的暴力和死亡,這就是媒體的威力。有個人曾經(jīng)估算過,“當孩子們小學畢業(yè)的時候,他們間接體驗過至少8000次謀殺和10萬次各種形式的暴力事件。”這些間接體驗來自于報紙新聞、電視節(jié)目、雜志、廣播等等,其中電視和其他電子媒體是最主要的來源。

媒體中的死亡經(jīng)歷

“9.11”事件,媒體盡其所能地報道。然而,這可不是特例,只要一出現(xiàn)死亡事件,媒體都會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報道。此外,像伊拉克戰(zhàn)爭和類似2004年東南亞大海嘯等自然災害也是媒體報道的熱門。這些流血死亡事件都是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門題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