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死亡并不是結(jié)束,而恰恰是開始。無論能否解開這個謎,意義其實并不在謎底本身。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好比一場旅行,無論我們要去哪里,那里是否繁花似錦,芳草青青,我們總是要先與故鄉(xiāng)告別的,要與所留戀的一切告別。不過死亡是永別,這是令人非常悲傷的。悲傷的并不是我們對未來的無知和恐懼,而是愛的失去。
死亡追根究底還是要讓我們懂得“愛”——這一人類最偉大的情感——彌足珍貴。但是,愛像把雙刃劍,讓人的心靈升華,也讓人貪戀人世,不忍與愛人分離。所以,是愛讓人懼怕死亡。那么,我們又重新陷入了哲學(xué)的困境,既然愛讓人貪戀人世,不得開悟;人死之后,又一切灰飛煙滅。那么,愛在人生中是否還有意義?
書中介紹的一本兒童讀物《奶奶的餅干罐》讓我找到了解答。
《奶奶的餅干罐》講的是一位印第安老奶奶有一個頭骨形狀的罐子。她的小孫女開始很害怕這個罐子。每天晚上,奶奶都從罐子里取出一塊餅干給小女孩,然后再給她講一個印第安人的故事。小女孩不再害怕了,在她的腦海里充滿了印第安人的輝煌和自豪。后來,奶奶去世了。爺爺把這個頭骨罐子給了小女孩。他告訴她,這個罐子是滿滿的,里面不是餅干,而是奶奶的愛。有一天,她也會有孩子,到時候,她要往罐子里裝滿餅干,當(dāng)她將奶奶的故事講給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奶奶的生命和靈魂就會與她在一起。
譯到此處,我流淚了。人總是對世間有或多或少的失望,皆因追名逐利,舍本逐末,臨終才能看清真相,體會真情,好似過了被欺哄的一生。終于明白唯有思想和愛才是生命。軀體總有腐朽的一天,愛和思想的傳承才是對生者和逝者最大的慰藉,哪怕那只是一個小小的餅干罐。愛的安慰其實很簡單。
原著是一本美國死亡教育的教材,在中譯本中,我們從中國讀者的角度出發(fā),對原著內(nèi)容進行了一些刪節(jié),例如每個章節(jié)的概要和小結(jié),一些學(xué)術(shù)研究成果的羅列和陳述,用以描述死亡率、平均壽命、死因、死亡發(fā)生地點等研究結(jié)果的數(shù)據(jù)和圖表,以及重復(fù)性描述美國“9.11”事件發(fā)生過程的篇幅等。
《六祖法寶壇經(jīng)》有言:“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經(jīng)過現(xiàn)代人的修改,亦常作“此云到彼岸”。讀到此處,我心潮澎湃,這不正應(yīng)了原著封面上那只從此岸開往彼岸的小船嗎?這副寧靜的圖片已經(jīng)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作者對生命與死亡的領(lǐng)悟以及賦予此書的意義。我不禁感慨古往今來,無論時空的差異有多大,原來人類對自己的歸宿的認知竟是殊途同歸、不謀而合的。一千多年前六祖大師的釋經(jīng)正是對今天我們這本書最好的詮釋。
至此,譯者才算感到發(fā)自心底的釋然,因為我不僅完成了語言傳達者的使命,更從宗教哲學(xué)的角度,為東西方文化架起了一座橋梁。人類對自己的歸宿最終會達成共識,或許我們可以從共識中領(lǐng)悟到死亡并非一堵墻,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我們衷心希望讀者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生命中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更加珍惜現(xiàn)時的生活。這正是我們出版此書的意義所在。
二○一一年四月十五日改譯竣。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