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編輯手記

死亡課 作者:(美)查爾斯·科爾


死亡,是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熱衷的主題,我們普通人對此往往諱莫如深。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除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一英雄主義的死亡觀以外,很少有關(guān)于死亡的教育。然而死亡又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終點,無論我們是否愿意,遲早有一天要遭遇它。而學(xué)會死亡,學(xué)會面對我們自己和他人的死亡,理應(yīng)成為人生中重要的功課。伍迪·艾倫曾幽默地說,“死亡屬于少有的幾件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工作——躺著不動就行了?!倍褪沁@件簡單的工作,當我們放棄各種宗教信仰時,并沒有因為科技和社會的發(fā)展使之變得輕松。本書沒有像哲學(xué)家那樣止于對死亡的思考,而是以一種日常的方式去靠近死亡,給我們很多溫暖的幫助。

本書將死亡教育劃分為這樣幾個層面:

一是如何認識死亡,孔子曾經(jīng)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倍恢?,又焉知生呢?如何看待死亡,對我們理解生命的意義十分重要。

二是如何認識死亡的過程,即臨終。也就是我們自己如何高貴地、有尊嚴地死;如何給予那些正在經(jīng)歷死亡過程的人一些幫助,讓他們在人生之旅的最后階段多感受一些溫暖,少一些痛苦和孤獨。而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愛心是不夠的,一些習慣的做法(比如:向病人隱瞞病情等)并不能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能減少病人對死亡與病痛的恐懼。

三是如何面對喪親之痛,這里既有我們自己如何從喪親之痛中解脫出來,也有如何幫助我們的鄰居、朋友、孩子和老人面對親人的“失去”。

作者讓我們認識: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無論我們?nèi)绾慰创覀兯篮蟆巧胩焯?,還是有下一個輪回,我們都會因為死亡而努力使生命更有價值,更珍視我們的生命。

作者讓我們認識:悲痛是一種健康的情感,讓我們適當?shù)乇磉_悲痛,也不要剝奪他人悲痛的權(quán)利,這是幫助人們開始新生活的最好方式。

作者讓我們認識:和有自殺想法的人公開地談?wù)撟詺?,并不會像我們習慣認為的那樣誘導(dǎo)自殺,而可能感受到他們內(nèi)心的呼救,給予他們適當?shù)膸椭?。而有些結(jié)束生命的選擇也是他人難以挽回的。

作者讓我們認識:我們要特別關(guān)注那些特殊人群,比如兒童。無論我們是否和他們直接談?wù)撍劳?,他們都會接觸到死亡,并試圖理解死亡。與其讓他們胡亂猜想,不如了解現(xiàn)有的對兒童面對死亡的研究,更理性地告訴孩子死亡是什么,這會使他們在不得不面對死亡時更加的從容,并減少失去親人、朋友,抑或?qū)櫸飼r的心靈傷害。

還有那些得了特殊疾病的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我們的不當對待可能會給他們帶來病痛之外的痛苦。

書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帶給我們很多啟發(fā)。一個年輕的女人,她的兒子一出生就不會走路,很快就死去了。她非常悲痛,抱著兒子的遺體,挨家挨戶地祈求人們給予救活兒子的良藥。一位老人指示她去找佛祖釋迦牟尼。于是她來到佛祖面前,佛祖告訴她,的確有一種藥可以幫助她:讓她去村里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家里要一點芥末種子。于是她又挨家挨戶地祈求,但都無功而返,因為沒有一家沒有死過人。她終于明白生命是必將消逝的,這世上所有東西都不是永恒的!

在本書付梓之際,正趕上日本,也是我們?nèi)祟惽暌挥龅?級大地震。地震伴隨的海嘯使上萬人失蹤,死亡瞬間降臨。日本國民面對災(zāi)難的冷靜讓人肅然起敬,而這一表現(xiàn)不僅僅與國民的文化性格有關(guān),更得益于不斷進行的災(zāi)難教育。面對死亡,我們也應(yīng)該及時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費小琳

2011年3月14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