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周恩來(18)

毛澤東和他的高參們 作者:顧保孜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通道臨時開了一次緊急會議,有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李德等參加。毛澤東的主張得到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的支持。但會后博古、李德仍堅持原計劃進軍。18日,紅軍到達黎平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著名的黎平會議。會議經(jīng)過激烈爭論,否定了博古、李德的主張,通過了毛澤東的意見,決定中央紅軍不去湘西。這次會議的決議,是紅軍戰(zhàn)略轉(zhuǎn)變的開始,是長征路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對博古、李德所犯錯誤的否定,是使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轉(zhuǎn)危為安邁出的第一步。周恩來是會議的主持者,做出了重要貢獻。會后,剝奪了李德對紅軍的指揮權(quán)。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清算了王明“左”傾路線在第五次反“圍剿”和突圍西征中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會上,周恩來和與會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同意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議明確了紅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是非,指出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決定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軍事上由朱德、周恩來指揮,“而恩來同志是黨內(nèi)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會后,中央常委分工,決定毛澤東為周恩來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遵義會議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在渡烏江前,中共中央決定以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成立三人團,指揮軍事。接著,紅軍南渡烏江,又巧渡金沙江,終于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決定性勝利,并為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央紅軍在長征過程中,發(fā)生兩件大事,一件是召開了遵義會議,另一件是中共中央和張國燾的北上和南下之爭。

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在夾金山、達維之間與紅四方面軍第九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四團勝利會師。這時,南面是蔣系薛岳部隊緊追;東面是眾多的四川地方部隊,派系龐雜,但與紅軍為敵是一致的;北面是胡宗南部隊駐守松潘等地阻攔,但兵力尚未集結(jié),西面是人跡罕至的高山地區(qū)。紅軍會合后,兵力10多萬,下一步向何處,是關鍵問題。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會議,周恩來在會上作“目前戰(zhàn)略方針”的報告。他闡述了在松潘、理縣、茂州一帶不利于紅軍久駐,必須北上到川陜甘建立根據(jù)地的理由,并指出向南不可能,敵人已占夾金山以南地區(qū),向東也不可能,敵人已在東面集結(jié)130個團兵力;向西條件更難,只有北上才是出路。中共中央所有領導人,包括張國燾在內(nèi),都同意這個意見。但是會后,張國燾以種種借口,拖延北上。8月上旬開始,周恩來積勞成疾。20日,中共中央在毛兒蓋召開會議,由毛澤東作報告,報告仍堅持北上方針,紅軍主力要北出洮河流域,取得甘陜廣大地區(qū)。這以后,張國燾發(fā)展到企圖危害中央的地步,中共中央決定率紅一、紅三軍團立即北上。到哈達鋪后,中共中央得知陜北有劉志丹、徐海東領導的紅軍,有革命根據(jù)地存在,決定率紅軍落腳陜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