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還有三位年輕學者曾在東亞研究中心辦公,他們后來返回了哈佛并成為哈佛教授。入江昭(Akira Iriye,1961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是美國對外政策,尤其是美國東亞政策方面的專家。他早年的著作題為《后帝國主義:遠東新秩序探索,1921~1931》(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1921~1931,哈佛大學出版社,1965)。幾乎所有講授戰(zhàn)前美國與太平洋地區(qū)國際關系的大學課程都把該書列在了它們的書單上。他在1988年擔任了美國歷史學會主席,1989年應邀返回哈佛任教。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他在美國外交史領域的造詣得到了同行們的公認。1991年他擔任了華倫(Charles Warren)美國史講座教授,后于2004年退休。
1969年,杜維明(Weiming Tu,1968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也在東亞研究中心修改他的關于王陽明的論文。1976年該論文以《知行合一:王陽明的青年時代,1472~1509》(Neo-Confucian Thought in Action: Wang Yang-ming’s Youth,1472~1509)為題由加州大學出版社在伯克利出版。他早在臺灣時就已經開始研究儒家,在哈佛時他的研究擴展到社會科學和哲學領域。隨著這部著作的出版,杜維明堅定了他一生的學術興趣:新儒家思想與它的哲學理念應當如何調整以適應當代生活。他認為,新儒家應當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要作為一個勇于擔當?shù)墓仓R分子,對社會的責任要求他們必須就公眾關心的議題仗義執(zhí)言。杜維明認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應當關心政治、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具有敏銳的文化觸覺、見多識廣。在伯克利任教數(shù)年后,杜維明于1981年重返哈佛,并從1996年起擔任了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孔飛力(Philip Kuhn,1964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下文將論及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擔任中心主任的工作。他也是在哈佛獲得博士學位,后來回到哈佛擔任教職。①
①入江昭1991年至1995年擔任賴世和中心主任。他退休時,很多從前的學生參加了他的退休聚會。杜維明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了哈佛的教職;其后不久,他加入了東亞研究中心執(zhí)委會。杜維明在燕京學社任職的情況在我的《燕京學社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中有論述(第17頁注解①中曾引用該書)。入江昭的作品在他的日本同行中得到廣泛認可,而杜維明也在中國奠定了自己的學術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