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 言(8)

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第三版)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沃格勒


懷疑者的反饋 

在我旅行講學的過程中,還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預設受到了挑戰(zhàn)。這種預設就是:一個人能夠產生改變的力量,需要英雄帶來改變,改變一般都是好事情。我遇到過來自東歐的藝術家,他們指出,他們的文化對英雄能夠改變世界具有深深的懷疑。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任何改變它的努力都是在愚蠢地浪費時間,任何嘗試改變它的所謂的英雄都注定會失敗。這種觀念并沒有站在英雄之旅的對立面——英雄之旅的模式具有靈活性,足以容納憤世嫉俗的或務實的哲學,而且很多英雄之旅的原則在反映這些哲學的故事里依然有效。而且,我必須承認,不是所有人或所有文化都會樂觀地看待英雄之旅的模式,他們有可能是對的。

可你怎么解釋…… 

令人興奮的是,我們能從英雄之旅的觀念學到無限的東西。每次面對新的故事,我都會發(fā)現令人吃驚或喜悅的轉折,而生活本身也會不斷地提供新的視角。

比如,我對陰影這一原型的理解就一直在發(fā)展。我被這種模型的力量又一次深深地打動了,特別是因為陰影對個人來說是一個倉庫,儲藏著尚未表達出來的感覺和欲望。如果你不珍惜自己的才華,不聽從靈感的召喚,不忠于原則和理想的話,陰影的力量就會累積。它具有巨大而微妙的能量,會在很深的層面與你交流,或許會蓄意破壞你的努力、打亂你的平衡,直到你明白了這些事情帶給你的信號——你必須表現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你的天性,否則你就會死去。幾年前的一起車禍讓我認識到了陰影難以對付的力量,我意識到自己心煩意亂,缺乏和諧,如果我不找到表達自己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就會引發(fā)更大的災難。

有時,學生臉上的困惑表情讓我知道自己沒有完全想通英雄之旅的某些方面。有些人困惑于模式里的各種轉折點和磨難,特別困惑于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被我稱為磨難的中間點和被我稱為返回之路的第二章高潮。嘗試著對其進行解釋,讓我產生了新的領悟。每一幕就像交響樂里的樂章一樣,它具有自己的開始、中間和結尾,還有自己的高潮——它是張力的最高點,就出現在每一幕結尾之前。這些幕內的高潮是環(huán)形圖上重要的轉折點。

在羅馬講學的時候,我發(fā)展了這種想法,找到了另一種描繪英雄之旅的方式:不是圓形,而是鉆石形。我解釋到,每一章都把英雄送上了一條具有特別目標的軌道,而每一章的高潮都會改變英雄的方向,指定一個新的目標。比如,英雄在第一章的目標可能是尋找財寶,但在越過第一道邊界時遇到了潛在的戀人,目標可能就變成了追尋愛情。如果中間點上的磨難讓惡人抓住了英雄和戀人,那么下一樂章的目標會變成逃跑。如果惡人在返回的路上殺死了戀人,最后一章的新目標則又成為了復仇。以往的目標可能都已達到,或者,盡管英雄追逐的目標表面上不斷改變,實際上在各個階段都始終延續(xù)的某一總目標,比如學會自立或者坦然面對過去的失敗。

為了圖解這種思路,我把英雄在每一章節(jié)里的目標畫成直的目標向量,而不是曲線。把圓形的弧度捋直之后,在每個四分之一的位置產生了90度的明顯轉折,表示出英雄的目的可能發(fā)生劇烈的改變。每條直線代表英雄在該行動中的目的——逃離正常世界的限制,在陌生的地方生存,獲得恩惠并逃離陌生的土地,帶著讓世界復蘇的某樣東西安全地回家。

我高興地意識到自己畫出了一個反轉的棒球場。我經常覺得球場的結構與英雄之旅的模式有類似之處。棒球可以被解讀為人生的另一種象征,跑壘員就像英雄一樣經歷旅途的各個階段。

或許探索英雄之旅無限可能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應用到一定數量的電影或故事中。為此,邁克爾?威斯制作公司準備了書和光盤,取名為《電影里的神話》。它們用英雄之旅的視角來解讀大量的流行電影。這是一種考驗其思想的方式,你會自己看到它是否合理并有效。你能看到它是如何在宏觀上發(fā)揮作用的、在個別案例中產生轉變。通過比較大量的實例,也通過有趣的例外,你會發(fā)現更多的原則、價值和關系,他們幫助業(yè)內人掌握英雄之旅。

在第二版的結尾,我在“回顧旅程”這部分里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我利用神話和英雄之旅的工具分析了幾部重要的影片,包括《泰坦尼克號》、《獅子王》《低俗小說》《一脫到底》,還有《星球大戰(zhàn)》,我希望這些分析能夠展示大眾娛樂對神話原則的持續(xù)探索。

故事里的英雄最終會有結局,與之不同的是,理解并表達寫作思想的旅程絕對是沒有盡頭的。盡管某些人類的處境永遠不會改變,但新的事物卻會不停地出現,英雄之旅會與之適應,反映它們。新的浪潮會卷起,然后落下,永不停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