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寄生動物(2)

浩蕩兩千年 作者:吳曉波


據(jù)山西籍的經(jīng)濟學家梁小民考證,范毓也是唯一一位被寫進了《清史稿》的晉商。換一個角度來說,煌煌《清史稿》凡536卷,只留了區(qū)區(qū)500個字給清朝最重要的商幫集團——而且還因他是總兵、提督之故,不得不說是商人階層被正統(tǒng)史家邊緣化的一個佐證。

除了政治上的表彰之外,范家在經(jīng)濟上的實惠當然更大,最重要的一項是,獲得了北方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鹽場——河東與長蘆的引鹽經(jīng)營權,范家搖身而成鹽商之首。僅在長蘆一地,范家就持有鹽引10718道,按每道引200斤計,就控制了食鹽214.36萬斤。而且,限定的銷鹽地區(qū)條件十分優(yōu)越,靠鹽場近,人口稠密。范氏在潞安、澤州、直隸、河南建立了龐大的銷售網(wǎng)。1732年(雍正九年),原來在大興等八州縣承辦鹽業(yè)的皇商李天馥積欠30多萬兩鹽課銀,面臨破產(chǎn),范氏收購之。最興盛時,范氏供給1000多萬人口的食用鹽。

范家還進入了當時獲利甚豐的銅業(yè)貿(mào)易。清初以白銀為本位貨幣,但民間交易多用銅錢。國內只有云南產(chǎn)銅(“滇銅”),礦源缺乏,康熙年間起從日本進口“洋銅”。最初由沿海民商承辦,用國內的絲綢、茶葉、瓷器、藥材及其他雜貨換取日本銅,利潤極高,據(jù)記載,“大抵內地價一,至倭可得五,及回貨,則又以一得十”。范家聯(lián)絡張家口的五個皇商,要求承辦對日銅貿(mào)易。從乾隆三年到乾隆二十九年,范家每年販銅60萬斤,占進口量的1/5,乾隆三十一年后,年販銅140萬斤,占進口量的1/3強。

作為清朝早期最出名的皇商家族,范家極盛之時,家產(chǎn)遍布南北各地,在山西、直隸、河南有鹽店近千家;在天津滄州有囤積鹽的倉庫;在蘇州有管理赴日船只的船局,洋船6艘;在北京有商店3座,張家口有商店6座,歸化城有商店4座;在河南彰德府有當鋪1家,在張家口有地106頃,各地房產(chǎn)達千余間。此外,范氏還從事木材、馬、皮毛、人參等貿(mào)易,并與英商進行玻璃貿(mào)易,開采鉛礦。范氏家族有50多人被授予官職,行走政商兩道。范毓在老家介休張原村修筑范家大院,極盡奢華,被當?shù)厝俗鸱Q為“小金鑾殿”。

范家因官而興,所做生意也大多與政府有關,所以,其命運的把柄自然也握在官家手中。雍正晚年,北方軍情動蕩,運糧業(yè)務遭遇損失,戶部追繳262萬兩銀子,范家一時拿不出那么多白銀,約定分五期償還,由此種下衰敗的禍根。到了乾隆后期,四海安定,范家的利用價值已然耗盡,就成了被圍獵的對象。1782年(乾隆四十六年)前后,日本幕府政權以銅礦開采殆盡為理由限制出口,曾經(jīng)暴利的銅業(yè)突然變得無利可圖,以皇商身份承包銅進口貿(mào)易的范家一時間進退失措,朝廷的官員們乘機催討官銅,范家只好到市場上去高價收購,由此欠下巨額債務。

兩年后,朝廷以欠款340萬兩白銀為由,抄辦范家。至此,“狐兔死,走狗烹”,風光無二的皇商模式走到了凄慘的盡頭。在這一部企業(yè)史上,介休范家的興衰史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個標本,“看它起高樓,看它宴賓客,看它樓塌了”,這樣的故事一再重演,并且情節(jié)相近,結局類似,從來沒有什么新意,這是最讓后人沮喪的地方。

大清帝國前后延續(xù)了268年,總共有10位皇帝。位居二、三、四位的康熙在位61年、雍正在位13年、乾隆在位60年(實際執(zhí)政64年),從1661年到1799年,凡138年,占了清朝的一半,這段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

盛世的標志有三,一是人口的迅猛增加,清朝初建時全國人口約在1億到1.2億之間,乾隆晚年時已超過了3億;二是中央財政日漸豐腴,康熙去世時,國庫盈余有800萬兩白銀,雍正留下了2400萬兩,乾隆留下了7000萬兩;三是百年太平造成民間生活的安逸,商人階層由儉入奢,工商繁榮。

然而在社會進步的意義上,“康乾盛世”其實是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周期性復蘇,中國社會仍然在超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平鋪式地演進,在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上沒有發(fā)生任何本質性的突破。民國學者傅斯年曾對此有深入研究,根據(jù)他的觀察,中國只要有70年穩(wěn)定期,必定重獲繁榮,從秦末大亂到文景之治,從隋文帝統(tǒng)一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從宋太祖結束五代十國到范仲淹一代的中興,期間均不過兩三代人,“康乾盛世”無非是這一周期的再次重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