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實行的是封建制,即“封土建國”,周天子將土地及居民分封給親戚及功臣,各諸侯有權(quán)管理封地內(nèi)的一切資源,并擁有軍隊。諸侯對天子定期進行朝貢。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1000多個諸侯國。
民國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一書中稱,“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備之國家”。以史書記載論,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就明確有年可以考據(jù)。當時的天子是周王朝的第十代周厲王,他任用佞臣,導致國人暴亂,厲王被迫出逃,朝政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號為共和。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終結(jié),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是為東周。
從遷都的公元前770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周天子的權(quán)威日漸喪失,社會風雷激蕩,戰(zhàn)火連天。僅據(jù)《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480余次。司馬遷在《史記》中稱,春秋時期,被殺的國君有36位,被滅亡的國家有52個,很多諸侯四處奔走而不能保全自己的國家。在這期間,一些諸侯國脫穎而出,先后稱霸,最著名者有“五霸”,齊桓公正是五霸之首。
齊國在眾諸侯國中并不是最顯赫的一個,它的祖先不是周王后裔,而是輔佐武王滅商的姜尚,齊國的疆界不大,“東至海(黃海),西至河(黃河),南至穆陵(今山東臨朐縣),北至無棣(今山東無棣縣)”,所以司馬遷稱之為“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
管仲興齊,靠的并不是兵戈征伐,司馬遷如此評論他的當國之道:“其為政也,善因禍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币簿褪钦f,管仲最擅長的是配置資源,提高效率,以妥協(xié)和謹慎的方式重建各種秩序。這些特征無疑很有點“企業(yè)家的精神”。
這位在商場上滾過“爛泥”、在戰(zhàn)場上當過逃兵的政治家不喜歡開天辟地式的創(chuàng)新,而是往往以“循古制”的名義來進行改革,他注重秩序和政策的延續(xù),是一個天生的保守主義者。他在經(jīng)濟上的創(chuàng)新很多,其中最值得記載的是三項:四民分業(yè)、貿(mào)易興國和鹽鐵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