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然要留白:最美莫過花未全開月未滿

人生要學(xué)會留白 作者:周若渠


禪宗有一種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滿”。意思是,花在沒有完全開放和月亮沒有完全圓的時候是最好的時候。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也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滿,仍使你的內(nèi)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币驗檫@個時候可以有期待,可以有改變,一旦花開月圓,則成定局,等待的結(jié)果必將是花枯萎、月?lián)p缺。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可人們偏偏把十五作為每月的望日,節(jié)日也常常選擇在十五,沒有放在十六的。因為這是自然萬物的最佳狀態(tài),也是人生意境的最佳之時?!盎ㄎ撮_全月未滿”,才是意境最佳時。所以,凡事都需要有個一個距離,有一個度。這個“度”就是我們需要的“留白”。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花滿則謝。這是古今的常理。其實,在自然這個上天造化的藝術(shù)中,留白的表現(xiàn)無處不在。

曇花一現(xiàn)的無涯驚艷,不如空谷幽蘭的淡然悠遠(yuǎn);流星劃過的絢若飛火,不如天角恒星的默默發(fā)光;江河流過的滾滾東逝,不如萬里海洋的波濤亙古。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風(fēng)景的秀美,關(guān)鍵就在于留白。如何留白呢?在于云海。去過黃山的人,一定領(lǐng)略過云海的朦朧。

黃山大小山峰、千溝萬壑都淹沒在云濤雪浪里,以峰為體,以云為衣,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xiàn)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美、勝、奇、幻”之名享譽古今。陽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流云散落在諸峰之間,云來霧去,變化莫測。風(fēng)平浪靜時,云海一鋪萬頃,波平如鏡,映出山影如畫,遠(yuǎn)處天高海闊,峰頭似扁舟輕搖,近處仿佛觸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來感受它的溫柔質(zhì)感。忽而,風(fēng)起云涌,波濤滾滾,奔涌如潮,浩浩蕩蕩,更有飛流直瀉,白浪排空,驚濤拍岸,似千軍萬馬席卷群峰。待到微風(fēng)輕拂,四方云慢,涓涓細(xì)流,從群峰之間穿隙而過;云海漸散,清淡處,一線陽光灑金繪彩,濃重處,升騰跌宕稍縱即逝。云海日出,日落云海,萬道霞光,絢麗繽紛。正是“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其余諸如廬山、峨眉,它們的秀美大體都類似于此。

每一次出遠(yuǎn)門,最興奮的時候不是在到了目的地的游玩,也不是在歸途中的回味,而是在去往目的地的路途上。每個人的興奮匯聚成一種氣氛,這種氣氛又感染其中的人。坐在車上,望著窗外閃過的風(fēng)景,聽著嗚嗚的鳴笛,心里總是忍不住泛起波瀾。這就是因為心中對于未來的旅程有所“留白”。

人生最美好的時候,不是二十幾歲的風(fēng)華正茂的美麗,而是十五六歲的含苞待放的青澀。因為這個年紀(jì),我們還沒有被世俗所污染,還保留著童真,還有著成長的空間。根本在于,我們的心靈有所“留白”。

不僅從年齡上,整個人生都是如此。清代曾國藩對“留白”把握得最好。他經(jīng)常在心中反復(fù)念叨“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這里面蘊涵著深刻的人生之道:“凡事當(dāng)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勢不可用盡,功不可獨享,名利要讓幾分,盛時要做衰時想,剛?cè)嵯酀?jì),無為而無不為”。

曾國藩領(lǐng)兵滅了太平天國到了功成名就的時候,立刻自行裁撤湘軍,并自行扶植起一個對手淮軍。五十五歲時,辭去一切職務(wù),注銷爵位,提前退休。他這樣做,既打消了清廷對他的猜忌,又讓自己安享晚年。將書房取名“求闕齋”,更體現(xiàn)了他注重“留白”的處世觀念。于是,有人曾這樣的評價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仔細(xì)想想,人生之事莫不如此,人生之道莫不如此!

“花未全開月未滿”,不是要“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地放棄追求和發(fā)展,只是要做事掌握分寸,留有一點余地,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