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我們有個兒子,變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年輕人。對我們來說,要愛他也許是困難的,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人只有可愛才會被愛。如果我們的兒子已經變得很難讓人愛他,我們會很不快樂。我們希望自己能愛他,那么這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處境。我們只好把空觀或其他課題暫時置之一旁,而把兒子當做禪修的具體課題。
首先我們要終止感情和思想對我們的干擾,因為它們會削弱我們在禪修中的力量,同時我們要培養(yǎng)定力。在梵文中,我們稱之為三摩地(samadhi)。孩子想做作業(yè)的時候,必須停止嚼口香糖、聽收音機,這樣他才能專心致志地做作業(yè)。如果我們想理解兒子,我們就必須學會使那些轉移注意力的事情停止發(fā)生。定(三摩地)是禪修中的第一個修行步驟。
現在我們有一個燈泡。為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來,我們需要一個燈罩。光集中到書上,我們讀書就容易多了。習定就像得到一個燈罩,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禪、行禪時,放下過去,不想未來,安住當下,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借助定力我們可以深入地觀察問題,這就是禪悟。首先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問題上,然后我們深入地觀察它,以了解它的本質。在上述的情形下,即了解我們的兒子不快樂的根源。
我們不去責備兒子,而只想知道他為什么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通過禪修的方法,我們發(fā)現了所有導致他處于目前這種狀態(tài)的遠近因。我們觀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對他產生悲憫和愛。理解是愛的根源,理解就是愛本身。理解是愛的別名,愛是理解的別名。我們學佛時,這樣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種了一棵樹,它長得不好,你不會責備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永遠不會責備樹,然而你卻責備你的兒子。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樹一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永遠不要責備,永遠不要試圖用理由和論辯來說服,它們不會產生任何積極效果。這是我的經驗。不要論辯,不要申訴,不要責備,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表現出你理解了,你能夠愛,情形自然就會轉變。
清脆的磬聲是佛呼喚我們回歸自我的聲音,我們必須尊敬那聲音,停止思慮和談話,帶著微笑和呼吸回歸自我。這不是我們身外的佛,而是我們的自性佛在呼喚我們。如果我們聽不到磬聲,也就聽不到其他來自佛的聲音,如風聲、鳥聲乃至汽車聲或者嬰兒的啼哭聲,它們都是佛呼喚我們回歸自我的聲音。借助于磬聲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夠借助磬聲修行,你就能借助風聲或其他聲音來修行。從此以后你不僅可以借助聲音修行,你還可以借助色法修行。透過窗戶的陽光就是一種來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喚,呼喚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現前。
“安靜,微笑,當下一刻,美妙一刻?!弊U時,你可以背誦它,行禪時你也可以用它。你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數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三,呼,三……直到十。然后你再倒著數?。菏?、九、八、七 …… 數息是一個幫助你專心致志、進入三摩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