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拉菲耶特文理學院錄?。?/p>
海明威在一九五二年九月三十日致僑居意大利的美國藝術史家伯納德.貝瑞孫的信中寫到:“我試圖描寫一個真實的老人,一個真實的男孩,真實的大海,一條真實的魚和許多真實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的足夠逼真的話,它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的確,雖然作者的根本意圖只是記敘一件事,但浸透了作者思想和內(nèi)在感情的小說,又深深表現(xiàn)了美國、甚至整個西方社會的價值取向。
首先,拿這個故事本身來說,就是一曲英雄主義的贊歌。英雄主義本質(zhì)上來說是個人主義,它強調(diào)個人從身體到精神性格上的獨立。從西方社會使用最為廣泛的英語來說,表示人時,如果只想到“HUMAN”就很低級了,因為這只表示生理上或是種類上的人類。如果需要表示精神上的人則應該使用“INDIVIDUAL”,而從這個詞的構成上來說就有“分開、單獨”的涵義,個人主義從人的表示上便略見一斑。
在本文中,老人圣地亞哥獨自在海上的三天里,經(jīng)常念叨著“但愿那男孩在這就好了,但實際上老人始終是獨自在面對大馬哈魚的反抗、鯊魚的一再來襲。他用盡一切個人手段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漿把上亂扎。刀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掉了,他用舵把來打。文章始終以老人獨自的視角來寫,并加入老人獨特的內(nèi)心活動?!叭欢瞬皇菫槭《?,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這句活道出了文章的主題,烙印著英雄主義的個人意志的頌揚。
如果想研究當今的社會,電影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切入口。西方的多數(shù)電影中,英雄主義或多或少都會出現(xiàn)“007系列”“超人”“星球大戰(zhàn)”以及各種與地球毀滅危機有關的商業(yè)大片,雖然是導演把各種迎合觀眾喜好的因素集合所得,卻更能反映西方大眾的價值取向,而這與我們的社會所宣傳的集體主義互為對立,相信這是造成西方社會某些人對華偏見的根源之一。
其次,這部希臘古典悲劇類型的作品反映了西方戲劇中,尤其是現(xiàn)代戲劇中和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悲劇色彩。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他為非作惡,而是由于他犯了錯誤?!崩先耸サ貋喐绶噶酥旅腻e誤,那就是“我出海太遠了”。因為出海遠才能釣上大魚,因為魚過分大才被他拖上三天,殺死后無法放入小船中,只能把它綁在船舷外。于是在長途歸途中被鯊魚嗅到了血腥味,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向死魚襲擊,把魚肉都咬掉,只剩下一副骨骸。而捕魚的經(jīng)過,加上后來老人和鯊魚搏斗的過程,就是亞里士多德關于悲劇的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為的模仿?!?/p>
同時,根據(jù)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所述“悲劇行動的真正內(nèi)容,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實體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這些力量決定悲劇人物追求的各種目的。”“于是個人的行動,在特定情況之下,力求實現(xiàn)某一目的…勢必會引起和它對立的激情來反對自己,因而導致難以避免的沖突?!痹谶@個故事中,老人和大馬哈魚,沒有人是真正的勝者。老人在三個月夜的苦斗中耗盡了力氣,最終制服了大魚,但接下來“不是出于偶然”,鯊魚們一次次搶走了老人的成果。求不得,這就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