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為貪婪說句好話的時候了”(1968年~1987年)(10)

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1653-2011) 作者:(美)約翰·S·戈登


而且,這些信息遠不只限于紐約證券交易所里的交易信息。再從1975年,美國國會下令建立一個真正的跨市場系統(tǒng)后,紐約證券交易所和它的競爭者們開始籌建跨市場交易系統(tǒng)(Intermarket Trading System),簡稱“ITS”。這個系統(tǒng)于1978年正式投入運營,它將9個市場相互連接在一起—美國證券交易所、波士頓交易所、辛辛那提交易所、中西部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太平洋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芝加哥期權(quán)交易所以及納斯達克市場,這個系統(tǒng)可以使你及時獲得所有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證券的交易信息,而不管這些交易發(fā)生在哪個市場。

最好的價格出自最大的市場,這一規(guī)律依然成立。19世紀40年代,遵循這條金融的“萬有引力定律”,電報的發(fā)明使紐約證券交易所不僅成為全美最大的市場,而且成為全美占主導(dǎo)地位的市場。20世紀70年代,ITS和計算機的出現(xiàn)起了同樣的作用。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系統(tǒng)陳舊無法進行有效的競爭,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市場份額不斷減少,現(xiàn)在,技術(shù)的進步使得那些從華爾街流失的生意又回到了華爾街。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事實上只剩下兩個證券交易市場:一個是紐約證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掛牌證券,它們市值較大,并被廣泛持有;另一個是納斯達克市場,主要交易那些市值較小的、未在交易所掛牌的股票。當然,也有明顯的例外,例如英特爾和微軟這兩家大公司都是在納斯達克交易,而不是“主板”①。今天,納斯達克市場的交易量經(jīng)常超過“主板”,但是,大部分在紐約交易所交易的股票的市值仍然高于納斯達克股票的市值。

如果說20世紀70年代的華爾街已經(jīng)為迎接未來作好了準備的話,美國經(jīng)濟卻還沒有。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貨膨脹略有減緩之后,在卡特政府時期又達到了自南北戰(zhàn)爭(當時聯(lián)邦政府大量印鈔以支付戰(zhàn)爭支出)以來的最高水平。利率也越來越高,完全抑制了各種投資。當政府為了抑制脫韁的通貨膨脹而實行選擇性物價管制的時候,煤氣短缺又一次出現(xiàn)了。但是,就像所有和平時期的物價管制一樣,這些物價管制再一次被證明是無效的。

在這樣的困境中,道瓊斯指數(shù)始終徘徊在它10年以前的水平。這一時期華爾街又發(fā)生了一起貴重金屬囤積案,它最后一次喚起人們對那些久遠年代②的回憶。19世紀司空見慣的囤積和逼空案在20世紀變得越來越罕見。交易所掛牌股票的市值越來越大,使得股票逼空的成本高得驚人,所以坐莊變得非常困難。最后一次股票逼空事件是在1923年發(fā)生的Piggly Wiggly股票逼空案,它是一家美國南方百貨連鎖店的股票。盡管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實施的證券監(jiān)管沒有專門條款禁止股票逼空,但是監(jiān)管條例中關(guān)于股票持有者的披露條款使得股票逼空在紐約和其他資本市場上徹底銷聲匿跡了。

但是,在商品市場上,情況就完全不同。1980年,美國兩個最富有的人—得克薩斯州的石油大亨納爾遜·巴克·亨特(Nelson Bunker Hunt)和他的兄弟威廉·赫伯特·亨特(William Herbert Hunt)大膽地試圖囤積白銀,上演了近年來華爾街一段最扣人心弦的投機操作。

白銀和黃金不一樣,它有著極廣泛的工業(yè)用途,特別是在攝影業(yè)和電子工業(yè)中(白銀的電導(dǎo)性優(yōu)于其他金屬),所以,除了貨幣用途外,對這種金屬還存在著強烈的實際需求。但是,由于白銀在過去被用做貨幣,所以美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將銀價鎖定在每盎司美元,就像以前將黃金與它的比價鎖定在16∶1一樣。1933年,當美國放棄國內(nèi)金本位制時,仍一直保持著從威廉姆·詹寧斯·布賴恩時代就開始的銀本位制。銀幣的面值和它作為一種貴金屬的本身價值基本相同,財政部曾發(fā)行過面值1美元的白銀憑證,人們可以用它來兌換白銀。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對白銀的需求迅猛增加,白銀的產(chǎn)量供不應(yīng)求,聯(lián)邦政府發(fā)現(xiàn)這種政策難以為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