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瓊斯指數很快又跌回到了1 000點以下,到這年年底,它已經跌至
800點以下,比1月份高峰時下跌了25%。與此同時,“漂亮50”的股價也開始狂跌。1974年,尼克松被迫辭職,道瓊斯指數在當年12月跌到了。實際上,1973~1974年的通貨膨脹掩飾了這期間市場指數下跌的程度。一位華爾街作家安德魯·托拜厄斯(Andrew Tobias)在《紐約》雜志(New York)中的一篇文章《華爾街的牛市》中寫道:“如果說貪婪和恐懼是華爾街上僅有的兩種心理的話,那么我想,現在,是為貪婪說句好話的時候了?!?/p>
隨著物價飛漲,銀行開始提供華爾街投資的替代品—大額定期存款(CD),并很快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這個前所未有的高利率時代,這種定期存款所支付的利息遠遠高過大部分的股票與債券的收益,而且沒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迅猛發(fā)展的共同基金此刻也止步不前,在熊市中,基金的凈值大幅縮水。
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社會動蕩、后臺危機、大經紀公司倒閉,加上遇到自胡佛總統(tǒng)時期以來最糟糕的熊市,所有這些都使得華爾街在70年代早期成為一個最不受人歡迎的地方。它似乎已經過時了,仿佛是過去時代遺留下來的廢墟。從20世紀30年代后就再也無人提起的“華爾街即將滅亡”的論調再一次出現,而且不絕于耳。一個度量華爾街在人們心目中地位(華爾街是否適合投資和工作)的最好尺碼是當時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席位價格。在1969年的時候,一個席位可以賣到近50萬美元,而一年之后,只能賣到13萬美元。在1974年熊市的谷底,一個席位價格只值萬美元,僅為紐約市一個出租車許可證價格的兩倍半—紐約市的出租車許可證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席位一樣,其數量也受到嚴格控制。
但是,就像在華爾街歷史上經常發(fā)生的一樣,科技—這一次得益于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及時推動—又來挽救華爾街了。華爾街不僅沒有滅亡,相反,華爾街最后的勝利馬上就要來臨了。
隨著機構投資者力量的壯大,他們反對固定傭金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固定傭金的歷史幾乎和華爾街股票交易的歷史一樣長。事實上,1792年簽訂的《梧桐樹協(xié)議》的主要內容就是要設定固定傭金:“我們,在此簽字者—作為股票買賣的經紀人莊嚴宣誓,并向彼此承諾:從今天起,我們將以不低于的傭金費率為任何客戶買賣任何股票?!?/p>
紐約證券交易所一直在交易大公司的股票和債券方面保持著絕對壟斷地位,它的這種壟斷地位從1869年就開始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才逐步消失。而它的客戶,不論大小,都對這種固定傭金無能為力。但是,華爾街從來都不像它的名字聽上去那樣是一個利益的整體,銀行、大保險公司、路邊市場、柜臺交易市場(over-the-counter market,OTC市場),以及紐約以外的很多地區(qū)性交易所,它們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
甚至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會員們也并不是鐵板一塊。那些靠傭金生存的公司(與公眾進行交易的經紀公司)有他們自己的利益,而那些專門經紀人(他們在交易所場內進行交易)則有不同的利益。對那些收取傭金的公司來說,只要能得到最好的價格,不管在哪個市場買賣都可以;那些場內交易人則當然希望交易被嚴格限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廳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