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面話是人性叢林里的現(xiàn)象之一,而說場面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在人性叢林里進出過一段時日的人都懂得說,也習(xí)慣說。這不是罪惡,也不是欺騙,而是一種必要。撇開道德的標(biāo)準(zhǔn),謊言就是一種“智慧”。所以,有時,說說一些無礙于原則與是非標(biāo)準(zhǔn)的場面話,也是一個人在紛紜復(fù)雜的社交場所立足的一種本能。
人一踏入社會,應(yīng)酬的機會自然就多了,這些應(yīng)酬包括做客、赴宴及其他聚會等。不管你對某一次應(yīng)酬滿不滿意,“場面話”一定要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別人在某些特定的場合、特定的際遇下對你說了一些場面話,作為聽眾的你千萬不可把這些場面話當(dāng)真。
馬景在本單位一干就是十幾年,一直沒有機會升遷。于是,托朋友牽線,拜訪一位管調(diào)動的單位主管,希望能調(diào)到別的單位。事先,他已經(jīng)知道那個單位有一個空缺,而且他也符合條件。
那位主管很熱情地接待了他,保證說:“沒問題!”
回家后,馬景感覺到這次機會真來了。誰知,3個月過去了,一點消息也沒有。打電話去問,那個主管不是不在,就是“正在開會”。后來,那個位子終于給別人了。他很生氣也很不解,問朋友:“不是說沒問題嗎?”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事實上,那位主管只不過說了一些應(yīng)景的場面話,而馬景卻天真地相信了這些話,并開始守株待兔起來。在人性叢林里,人往往會呈現(xiàn)他的多面性,在不同的時空,善與惡會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現(xiàn)。也就是說,本性屬“惡”的人,在某些狀況之下也會出現(xiàn)“善”的一面;本性屬“善”的人,也會因為某些狀況的引動、催化而出現(xiàn)“惡”的作為。而何時何地出現(xiàn)“善”與“惡”,甚至自己也無法預(yù)測及掌握。所以,當(dāng)萍水相逢之人在你面前做出許諾時,不能被這一時的“善”意沖昏了頭腦,而應(yīng)保持理智,讓自己回到真實的生活軌道上來。
對于稱贊或恭維的“場面話”,你尤其要保持冷靜和客觀,千萬別因他人兩句好話就樂昏了頭,因為那會影響你的自我評價。冷靜下來,反而可看出對方的真實用心。
對于拍胸脯答應(yīng)的“場面話”,你只能保留態(tài)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為人情的變化無法預(yù)測。你既然測不出別人的真心,就只好做最壞的打算。要確定對方說的是不是場面話也不難,事后求證幾次,如果對方言辭閃爍、虛與委蛇,或避不見面、避談主題,那么對方說的就是“場面話”了!所以,對這種“場面話”,也要有清醒的頭腦,否則就可能會壞了大事。
俗話說得好,“蜜比醋更能吸引蒼蠅”。在社交場合,我們要學(xué)會說點場面話,給別人一點甜頭,但萬不可做被別人的場面話所吸引的“蒼蠅”。輕信別人的一時之言,有時不只是一種善良,更是一種愚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