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個既不穩(wěn)定又難把握的概念,有著多方面的內涵卻又無法給它準確定義。很多思想家曾嘗試解答這個問題?!靶腋>褪悄闩c你的言行和諧一致?!庇《仁バ鄹实厝缡钦f。亞伯拉罕·林肯強調:“對多數人來說,他們認為自己有多幸福就能夠多幸福?!蔽乙幌伦泳拖肫鹆寺嬛械男」氛軐W家史努比的一句話,對于這個基本的認知難題,可以說是一針見血,說到了點子上:“我的生活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意義,可我還是很幸福。我也不明白,這樣做對不對?”研究幸福課題的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都認同,所謂的“主觀幸福度”有3個組成部分:滿意度,指描述人們如何以他們的渴望為尺度判斷自己的生活狀況;擁有例如快樂一類的正面情感,再有就是缺少憤怒之類的負面情感。
這種幸福度確實存在,它與人們的客觀生活質量有直接關系。一個國家的公民平均幸福度比較高,人口統(tǒng)計中報告的高血壓發(fā)病率就比較低。幸福的人們不容易感冒,即使感冒了也會很快康復,對生活滿意的人即使受了傷痊愈得也很快。那些自認為幸福的人經常面帶微笑,睡覺睡得香,自己感覺身體狀況良好,與親戚相處得愉快。有些研究表明,幸福度越高,自殺率越低,幸福的人非常珍惜生命。
不過,這是各種概念的大雜燴,很難具體衡量。你不妨像進行綜合社會調查那樣,把幸福分為1~3級,問一下自己的幸福度為幾級,然后再好好考慮一下你的答案意味著什么。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我們把直覺反應與深入分析混在一起,不知如何對待眼前的愉悅感受、自己的生活狀況與長遠理想緊密結合的問題。我們可能知道將來什么會帶給我們幸福,比如名望、金錢或者生活伴侶。不過真到了那一天,卻往往事與愿違。我們似乎了解什么是長遠的滿足,什么是眼前的幸福,但又常常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20世紀80年代的一次實驗中,測試者要求人們回答有關幸福度的問題,有些人回答之前在復印機上撿到一枚一角硬幣,結果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遠比那些沒撿到的人高。人們可能以為,大家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是相當穩(wěn)定的,不受日常喜怒哀樂的影響。但是,對于同一個關于終生幸福的問題,時隔一個月,人們給出的答案往往有非常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