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說話的度
在與人相處時,如果我們不在意對方的需求與感受,不注意自己說話的分寸,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就很容易挫傷對方的自尊心。如果是這樣,即使你幫助了對方,也不會得到對方的好感。所以,當我們與人交談時,要時刻把握分寸,注意“轉換角度”,多為對方考慮。
同樣是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一個在社交場中游刃有余的人,深知在不同的場合,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小雪是福建人,來京三年多了,幾天前處了個對象,條件非常好,家在本地,有房有車,人品、長相都不錯。同事們紛紛祝賀她。
可是,有一個同事卻說:“你條件也不太好啊,怎么偏偏找了一個條件這么好的?是不是這個人有什么毛?。俊毙⊙┰竞苡淇斓男那?,被她這突如其來的話給破壞了。
一個同事趕緊打圓場說:“你怎么能這樣說人家呢?咱們小雪條件也不差呀,皮膚又好,又苗條,個性又好。就單憑這一點,什么樣的找不著??!”
那個潑冷水的同事知道自己說走了嘴,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是那個意思,真的,小雪,你可別誤會。我覺得你男朋友條件太好了,與你家條件太懸殊了,我只是覺得有點兒不可思議?!?/p>
小雪很生氣:“你說來說去,還是在貶低我。怎么啦,我家條件是沒有他家好,那又怎么樣?他就是看上我了,有什么奇怪的!少見多怪,我看你才有毛病呢!”
這個潑冷水的同事,其實也沒有什么惡意,就是因為不知道掌握說話的分寸,才把人家給得罪了。假如她真的這么認為,也不該說出來,心里知道就行了。她要是不說話,誰也沒有把她當啞巴看。何必說出來,惹得人家不高興呢?鬧得自己也沒有臺階下。
總之,說話要把握好度,不管你是有心還是無意,如果沒把握好分寸,就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說話一定要有分寸,不能太隨便,以免造成交際障礙。
含糊說話是一種藝術
生活中,有些話不能明說,因為明說之后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傷害他人。這時,含糊說話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含糊說話是運用不確定的或不精確的語言進行交際的妙法。在公關語言中適當運用含糊,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藝術。
某經理在給員工做報告時說:“我們企業(yè)內絕大多數(shù)的青年是好學、要求上進的。”這里的“絕大多數(shù)”是一個盡量接近被反映對象的模糊判斷,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認識,而這種認識往往帶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語言“絕大多數(shù)”就要比用精確的數(shù)學形式的適應性強。即使在嚴肅的對外關系中,也需要含糊語言,究竟是什么原因、為什么不受歡迎,其具體內容、不受歡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現(xiàn)代文學大師錢鐘書先生,是一個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讀,閉門謝客,最怕被人宣傳,尤其不愿在報刊、電視中揚名露面。他的《圍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電視劇,在國內外引起轟動。不少新聞機構的記者都想約見采訪,均被錢老執(zhí)意謝絕了。一天,一位英國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電話,懇請讓她登門拜見。錢老一再婉言謝絕也沒有效果,就妙語驚人地對英國女士說:“假如你看了《圍城》,像吃了一只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洋女士最終被說服了。
還要注意的是在許多交際場合中,成功的狡辯所產生的幽默效果也非常好。用適當?shù)暮Z,可以使你在表面上顯得又癡又傻,可實際的機智又非常人能比,分明是大智若愚。
總之,含糊的說話方式不僅可以幫你解圍,同時還是一個人“糊涂”為人、大智若愚的表現(xiàn)。如能將這種說話方式運用靈活,也必將成為你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