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16)

現(xiàn)代茶經(jīng) 作者:姬曉安


10.《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明?徐渭)

徐渭,明朝人,字文長,號青藤、天池,山陰人。他在詩文、書法、戲曲、繪畫上均有獨特造詣,在徐渭晚年孤獨一人,貧病交加。他一生嗜茶,無日不飲茶,與茶結成終身侶伴。他飲的茶多由友人饋贈供給,每得一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友人惠贈名貴虎丘茶,作者一邊煎茶飲茶,一邊吹著《梅花三弄》的笛曲,大有盧仝飲茶七碗、飄飄欲仙的感覺。

虎丘春茗妙烘蒸,

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舊封題谷雨,

紫砂新罐買宜興。

卻從梅月橫三弄,

細攪松風一燈。

合向吳儂彤管說,

好將書上玉壺冰。

徐渭的茶詩中惠謝友人贈送香茗的詩頗多。

這是一首盛贊虎丘茶的好詩?;⑶鸩璁a(chǎn)于蘇州虎丘山,系明代江南名茶,“最為精絕,為天下冠”。詩人得到友人惠贈的虎丘茶后,極為珍惜,以青色竹箬包裝。如此上等的精品,又怎么不急著品嘗呢?于是,秉燭獨飲,細啜品味。一把精致的宜興紫砂茗壺,一典古韻“梅花三弄”,沖泡的茶湯澄明芬香,清如玉壺冰一般。此刻,詩人完全沉醉在茶香之中。這種茶醉的感受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只有借助于這管橫笛了。

11.《茶》(清 高鶚)

高鶚博學多才,他在這首詩中,運用了許多典故來敘述煎茶、分茶、嘗茶以及茶的功用等,讀之覺得詩味無窮。

瓦銚煮春雪,

淡香生活瓷。

晴窗分乳后,

寒夜客來時。

漱齒濃消酒,

澆胸清入詩。

樵青與孤鶴,

風味爾偏宜。

客來敬茶,自古以來是我國人民重情好客的禮俗。詩中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來時”,至今仍為我國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客來敬茶”的習俗,說明我國這一傳統(tǒng)禮儀已深入人心。賓客臨門,一杯香茗,既表示了對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會友,談情敘誼的至誠心情。

12.《詠天華谷尖茶》(民國?趙樸初)

趙樸初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佛教人士、書法家、詩人、作家。一生追求進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中,與中國共產(chǎn)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為造福社會、振興中華,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深情細味故鄉(xiāng)茶,

莫道云蹤不憶家。

品遍錫蘭和宇治,

清芬獨賞我天華。

全詩僅28字,卻環(huán)環(huán)相扣:先寫對故鄉(xiāng)茶的“深情細味”,表達即使“云蹤”四處也依然“憶家”的情感。繼而筆鋒一轉,突兀而起:品遍了聞名世界的錫蘭(今斯里蘭卡)和日本的好茶,“清芬獨賞我天華”,充滿了對中華茶文化的自豪與深情。

茶 畫

1.《斗茶圖卷》(南宋 劉松年)

我們通常所說的斗茶,是我國古代以競賽方式,評定茶葉質量優(yōu)劣、沏茶技藝高下的一種方法,可謂是中國古代品茶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用今人的話來說,就是古人用戰(zhàn)斗的姿態(tài),進行品茶比賽,與當今的名茶評比大致相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斗茶乃是人們運用審美觀對茶葉進行鑒評和欣賞,是中華民族高潔清雅風尚的一種體現(xiàn),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追求。

在我國飲茶史上,斗茶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中期。據(jù)無名氏《梅妃傅》載:“開元年間,(唐)玄宗與妃斗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斗茶今又勝我點?!边@是斗茶的最早記錄。不過,在歷史上最講究、最熱衷于斗茶的則要算宋代了。由于宋代品茶之風大盛,于是唐代開始的斗茶之風在宋代達到高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