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公式是幾位心理學家走訪了1000多人后得出的結(jié)論。參與這項研究的科恩說:多數(shù)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們認為,只要有錢,有好車,有大房子,就是幸福。當這一切都變成現(xiàn)實后,人們卻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并不比其他人更開心。他指出:“人應該學會積極享受生命,同時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用什么手段能達到這一目的,等等?!?/p>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幸福掌握在我們手中。如果我們想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就應該主動控制我們的心理力量。
(3)經(jīng)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經(jīng)濟學上的效用,是指人們有欲望而得到了滿足。效用因人而異,不同消費者在消費了同一數(shù)量同等商品之后,所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
很明顯,無論是“效用”還是“欲望”,都屬于主觀因素。幸福與欲望成反比,也就是說,如果效用是既定的,那么,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如果欲望無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當然,要降低標準和減少欲望并不是宿命論,也不是頹廢和悲觀,而是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既定條件。我們需要樹立偉大的理想和目標,而不僅僅是一種急于求成的欲望;而且我們在歸類效用(收獲)的時候,一定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不是一味地和別人進行攀比,想當然地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可以得到——那樣只會讓自己更多地抱怨。
這個公式印證了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的簡單道理。
人要學會自我滿足。這里說的自我滿足,不是驕傲自滿,也不是“阿Q精神”,而是對環(huán)境的適應。人應該學會改變環(huán)境,但更要學會適應環(huán)境。要做到這兩樣都不太容易,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但是你也不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就可以了。
人應該有理想、有愿望,有生活的目標。欲望和愿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強烈要求,而后者是人主觀世界的一種目標。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應該克制,不能放縱。品質(zhì)高尚的人,不一定沒有欲望,而是能克制欲望。從能克制欲望到無欲,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修養(yǎng)品德的過程。無欲則剛,是修養(yǎng)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滿足現(xiàn)狀,但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合法的手段去獲取。
以上三個公式看似簡單,其實可以解釋很多主觀幸福感的問題。但幸福仍是一種模糊的概念,以上使用主觀因素作為衡量幸福的公式僅作為參考。
在你心目中,如何詮釋幸福的涵義呢?如果有人問你“什么是幸?!睍r,你是否也能列出一道獨家的“幸福公式”——“幸福=( )+( )+(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