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圖騰對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龍圖騰 作者:朱必知


龍是中國古人對各種動物和云、雷電、虹霓、龍卷風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龍既然是由這些動物和天象合成,那龍必然也代表著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自然界。正因為先民將自身對外部世界的畏懼、疑惑、崇拜、依賴都貫穿在龍的形象之中,所以我們可以說,龍就是人天關系的形象化表述。龍,就是古人對天道的理解;龍是人天相通、人與自然共苦同行的產物。龍,體現(xiàn)了天、地、人和諧的宇宙情懷。

中國自古以來尊奉天、地、人的和諧?!肚f子·天下》篇中有:“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边@句話的意思是:圣人依照天地的和諧完善以通達萬物的自然本性,對宇宙人生的變化、根源作全面、整體性的體驗;能夠依據(jù)其純樸的自然道德本性,通達萬物性情而遵循自然規(guī)律,這樣便可以成為外王。中國所崇拜的圣王,就是能以道德精神制約情欲,主體道德能和諧天地、人事,即原天地之美而達人物之理,以獲得王道政治的實現(xiàn),為生命道德的表現(xiàn)。而龍,正是圣王的標志。

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周圍的事物,甚至人類自身都是充滿迷惑的。因此探尋人與宇宙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對于人類確證自身存在方式及其地位是非常必要的。中華民族很早就已經(jīng)以農立國,并且基于農業(yè)生產的特征以及維系人類生存的生理需要而自發(fā)產生了對宇宙和諧秩序的渴望和追求。傳統(tǒng)“和”的觀念之萌發(fā),植根于深厚的農耕經(jīng)濟土壤,并成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因為農業(yè)生產與自然條件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獲得農業(yè)豐收高度依賴于“天時”、“地利”,使人們不得不與“老天爺”建立和維系融洽的關系。

古人給自己構筑了一個理想的家園。它其實就是一種對仙境的描述:無戰(zhàn)爭、無罪惡、無痛苦、無煩惱,心靈安寧、心胸寬廣、性情和善、相互敬愛、恬靜無私。這正是人與天地和諧共處的理想境界的寫照。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授農以時”的說法,指出應該根據(jù)“天時”的變化來指導農民播種、收獲,根據(jù)天氣的不同情況來調整耕作流程等。為了適應農業(yè)生產的需要,我國很早便開始了天象觀測和研究,而由于社會發(fā)展對農業(yè)經(jīng)濟的高度依賴,歷代統(tǒng)治者對天象觀測、歷法的制定和頒布也都十分重視和支持,因此我國古代的天文學研究取得了很大進步。渾天儀、授時歷這些在當時世界天文學史上具有領先地位的成就,最大的價值就在于為人們的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服務,用以解決人類生產與自然規(guī)律之間的沖突,使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融入和諧的宇宙秩序之中。

由此而推之,龍的精神也給我們建造和諧社會的啟示。什么是和諧社會?一是人類個體的心靈和諧:自強不息、自信自愛、積極進取、為社會作貢獻的境界。二是人際關系的和諧:相互友愛、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平等和睦相處的境界。三是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熱愛自然、愛護生命、不貪不殺、保護生態(tài)平衡、保持天人和諧共存的境界。只有達到天人和諧,協(xié)調有序,政令暢通,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繁榮穩(wěn)定、和平文明和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與社會和諧一致,龍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納新、不斷開拓的過程。從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龍紋,到商周時的夔龍,秦漢時的飛龍,晉唐時的行龍,直到宋明清時的大龍,我們看到了一條變化的、發(fā)展的、開拓前進的軌跡。

天地萬物與吾一體的精神,是人的生命價值與天地生生不息的統(tǒng)一,是人的美好情感與天地生命意識的結合。正是這種結合,使自我融入到天地之中,從而獲得不朽的價值?!睹献印分姓f:“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這就是真正達到了天地宇宙本體與人的道德本體的統(tǒng)一。

中國文化中向來有“天人和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為中國文化重要載體的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在和諧天人方面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和方法,值得人們加以挖掘、認識和借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