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由勞動人民模糊集合起來的,它的最基本的職責(zé)是司水理水,興云布雨,為勞動人民服務(wù)。所以,龍是不可能和勞動群眾劃清界限,將自己投入強權(quán)政治的懷抱,一味地去巴結(jié)封建帝王的。封建帝王可以和龍平起平坐,平民百姓也可以和龍平起平坐。封建帝王可以成龍變龍,平民百姓也可以成龍變龍。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云南省城附近的沙浪里有一個“龍湫”,龍湫里住著一條龍。這條龍經(jīng)常出游,變形為人,將其鱗甲藏在亂石間。有一個貨郎偶爾在石上休息,看見藏在亂石中的鱗甲,就取來披在自己身上。忽然間,腥風(fēng)大作,湫中水族以為龍主歸來,都出來迎接,貨郎就進到湫中。過了一會兒,真龍歸來,尋鱗甲不見,就徑自走入湫中。湫中水族辨認(rèn)不清,一致拒絕。龍無法,只好遠走他鄉(xiāng)。而貨郎“遂為龍,據(jù)其湫,鄉(xiāng)人識之,呼為貨郎龍”。得一副鱗甲,貨郎就變成了龍,足見龍并非神秘得了不得。
平民不但可以成龍,還可以成龍王,《安徽通志》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潁州府有一座龍王廟,亦稱張龍公祠,“祈雨輒應(yīng)”。這張龍公何許人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介紹說:張龍公,名路斯,家在潁上縣百社村。唐朝景龍年間曾當(dāng)過幾天宣城令,后罷官回家。這張路斯喜歡釣魚,經(jīng)常去焦氏臺垂釣。一天他忽然發(fā)現(xiàn)焦氏臺下有宮室樓殿,就住了進去,從此夜出晝歸,歸時“體寒而濕”。夫人石氏吃驚地詢問他,他說:“我是龍。蓼人鄭祥遠也是龍,他和我爭居住的地方。明天我們交戰(zhàn),你可讓咱們的九個兒子幫助我。記住,頜下有絳綃者是我,青綃者是鄭祥遠?!?/p>
第二天果然交戰(zhàn),九子便幫助父親,用弓箭射中青綃者,鄭祥遠受傷而逃。張路斯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合肥之西山,鄭祥遠死,為“龍穴山”。張路斯的九個兒子也都化為龍。
這件事廣泛傳播在淮潁間父老之口,潁州人世代在焦氏臺立祠以禱。宋朝乾德年間,蔡州大旱,刺史司超聞張龍公之靈,“筑祠千禱”,結(jié)果禱來一場大雨,于是自淮南至于陳,蔡,許、汝各地群眾紛紛趕來奉祠祈雨。熙寧年間,張龍公被封為昭靈侯,夫人石氏為柔應(yīng)夫人。據(jù)說這座被稱作“龍王廟”的張龍公祠里,有一處“穴萃”,常常變異出云雨,如果投器穴中,則清水滿池。元祐六年秋,久旱不雨,郡守蘇軾曾和老百姓們一起到這里祈禱,結(jié)果“其應(yīng)如響”。
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平民變龍造福鄉(xiāng)里的傳說。這些傳說無不曲折生動,引人入勝。“龍”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平民百姓們不但可以以“龍”為自己的名字,還可以玩龍、耍龍、斗龍、說龍、調(diào)侃龍。比如,四川人就將嘮閑話叫“擺龍門陣”,戲劇行當(dāng)將出演次要角色叫“跑龍?zhí)住?,廣東舊時將水居的人戶稱“龍戶”,民間將用亂麻和蓑草編制的一種牛衣稱“龍具”。港澳人口頭語中用“龍”字的很多,如:結(jié)賬數(shù)錢給人叫“數(shù)龍”,舊時港幣叫“堿龍”,錯謬百出叫“擺烏龍”,借錢不還是“托水龍”,挑撥離間、無風(fēng)生浪的叫“掘尾龍”,搞得一團糟,無法可施叫“打困龍”。還有,“龍頭”是大阿哥,“舞龍頭”是吃魚頭,買故衣(舊衣服)稱“斬蛟龍”,好事接踵而至、運氣極佳叫“行運一條龍”?!斑硐得妄堖磉^江,唔系毒蛇唔打霧”指來者不善或?qū)Ψ絹眍^不小,“著起龍袍晤似太子”則指雖有錦衣華服卻難掩丑陋實質(zhì),“一龍去,二龍追”指找人的反要人去找他,等等。
至于將稍出眾的人稱作“龍”的記載就更多了。如宋代孫逢吉與弟弟逢年、逢辰,都有文名,被時人譽為“孫氏三龍”。晉代李密有六個兒子,從長子李賜到末子李盛,個個出眾,時人號曰“六龍”。
除此之外,民間還在許多器物上用到龍的圖案,許多食物和佳肴也是以“龍”命名,如湖北名菜“蟠龍菜”,廣東名菜“龍虎斗”,北京名菜“游龍戲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