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是56個民族不斷交融的證明

龍圖騰 作者:朱必知


中國古代有名的族系都屬于龍蛇圖騰。“夏為龍族”、“傳說禹自身是龍”、“共工人面蛇身”、“祝融是一條火龍”、“黃帝是龍”,古代中國幾個主要的民族,差不多都是龍圖騰的母族。

華夏既是一個文化概念,又是一個區(qū)域概念,這正是華夏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奧秘所在。古往今來,中原周邊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對華夏不帶對立之意,而懷仰慕之情,正是對文明的一種認同。戰(zhàn)國時,趙國的公子成說:“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圣賢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效法先進而趨于文明,這是各族人的共同愿望。所以,漢代之后,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采用中原政教,服漢服,行漢語,采漢制,用漢姓,尊中原之圣賢,皆出于對華夏文明的仰慕之心。至若氐人苻堅、羌人姚興則以華夏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從根本上說,都反映了華夏文化的凝聚力。

“龍”的雛形是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它是在各個民族不斷融合、發(fā)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如今,龍的形象被時代賦予了全新的內(nèi)涵,它代表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每個成員,是我們民族統(tǒng)一、奮發(fā)的象征。

在我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創(chuàng)始萬物之主,均被塑造為“龍”的形象。早在黃帝時候,人們就把龍與祖先傳說聯(lián)系在一起了。作為天地萬物始祖的盤古,其形象是“龍首蛇身”?!豆沤駡D書集成·歲功典》卷八十三引《補衍開辟》說:“天人誕降大圣,曰渾敦氏,即盤古氏,初天皇氏也。龍首人身,神靈,一日九變。”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九引徐整所著《五運歷年紀》中大麥地發(fā)現(xiàn)華夏巖畫第一“神龍”時說:“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后骨節(jié)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fā)為草木?!毙煺侨龂鴧侨耍梢姳P古“龍首蛇身”之說源遠流長。

燭龍在《山海經(jīng)》中被描繪為開天辟地之神,其形象是“人面蛇身”。《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山海經(jīng)·海經(jīng)》載其“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淮南子·墮形訓》說:“燭龍……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也?!庇缮峡梢?,燭龍人面蛇身,體形綿長,身為紅色。

據(jù)司馬遷《史記·三皇本紀》等史籍載,華夏遠古三皇都是“龍種”、“龍身”。太暤庖犧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人祖女媧氏,“蛇身人首”。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釋說:“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贝撕?,祝融、共工都是“人面蛇身”。兩人水火不容,共工怒而撞斷不周山。祝融還“乘兩龍”,祝融之子鼓也是“人面而龍身”。

據(jù)考古發(fā)掘和文獻記載來看,遠古伏羲氏以龍作為官號,以蛇的出入蟄為物候,該部落的圖騰崇拜正是龍的雛形。龍的形象起源于伏羲,完成于炎黃華夏統(tǒng)一時代,成為各部落聯(lián)盟統(tǒng)一的象征,所以伏羲被后人尊稱為“龍師”。

在古代很多銅器、玉器、壁畫、墓磚、建筑等物體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人首龍(蛇)身(即伏羲與女媧)和龍的形象。伏羲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大約生活在距今8 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傳說遠古時期,人類遭受一場罕見的洪水之災,當人類僅剩下伏羲和女媧兄妹時,他們毅然結為夫妻,承擔起繁衍人類的重任。所以,在苗族的傳說中,至今仍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