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jīng)典經(jīng)濟學在中國本土的驗證(上):道德的感通(25)

中國經(jīng)典經(jīng)濟學 作者:鐘永圣


 

五、蕭何與曹參:蕭規(guī)曹隨 同得治道之要

當今的公務員一定要仔細研究“蕭規(guī)曹隨”的含義,結合《老子》原文,仔細體會,才能得“無為”之奧妙。以為“無為”是消極的看法是大錯特錯的愚見。老子的“無為無不為”、“為無為”才是政府執(zhí)政的最高境界,一旦“有為”,就如彭子益論五行時所說,病態(tài)就出來了?!盀闊o為”就是本書第五章論證的“治道之要,貴在不擾”。

蕭何(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是秦泗水郡豐邑縣(今江蘇豐縣)人。性格隨和,很善于識人,因為看重韓信的軍事才能對楚漢相爭具有重要作用,曾經(jīng)“月下追韓信”,被劉邦冤枉地一頓臭罵,卻被后世傳為美談。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獄吏,職業(yè)關系加上機敏聰明,使他對先前歷代法律深有研究。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zhàn)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漢戰(zhàn)爭時,蕭何留守關中后,安撫百姓,恢復生產(chǎn),建立漢的統(tǒng)治秩序。他頒布實施新法,修建城郭,開放秦朝皇家園地,讓農(nóng)民耕種,減免租稅,使生產(chǎn)迅速得到恢復,建立了穩(wěn)固的后方,為軍隊提供了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保障。蕭何施政有方,讓百姓自行推舉德高望重、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任命為“三老”,每鄉(xiāng)一人;再選各鄉(xiāng)里的三老為“縣三老”,輔佐縣令,教化民眾,同時免除徭役,年末賜給酒肉,以示嘉獎。

蕭何在秦六法基礎上,增加《興》、《廄》、《戶》三律,主張“無為”,遵循“黃老之術”形成漢的《九章律》,直到東漢仍是穩(wěn)定社會生活的基本法律。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即帝位。認為蕭何、張良、韓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這三人亦被稱為“漢初三杰。”其后,劉邦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封他為酂侯,食邑最多。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協(xié)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后,他輔佐惠帝?;莸鄱辏ㄇ?93年)卒,謚號“文終侯”。作為開國丞相蕭何,買田宅必居窮僻處,為家不治垣屋。曰:“令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nbsp;

蕭何死后,漢以曹參為相國。曹參(?—前190年)字敬伯,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秦二世元年(前209),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jīng)百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僅次于蕭何。漢高祖劉邦即皇帝位后,把長子劉肥封為齊王,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國;高祖六年(前201),賜爵平陽侯,食邑平陽一萬六百三十戶。孝惠帝元年(前194),改命曹參為齊國丞相。任齊相九年,并從劉邦擊破陳稀、英布。在齊時采用蓋公的黃老之術,百姓安定,稱為賢相。

曹參起初跟蕭何關系融洽,等到各自功成名就,論功行賞常在伯仲之間,便有了微妙的隔閡,但是各自心照不宣。到蕭何臨終時,孝惠皇帝問蕭何誰人可以接替為相,蕭何委婉地推薦曹參。曹參接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做事情沒有任何變更,一概遵循蕭何制定的法度。《漢書》載:“始,參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擇郡國吏木訥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p>

史書記載曹參繼任相國之后的情形,非常精彩:“日夜飲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參輒飲以醇酒;間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見人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參子窋為中大夫。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使窋歸,以其私問參。參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帝讓參曰:“乃者我使諫君也?!眳⒚夤谥x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

參為相國,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壹?!保ㄙY治通鑒·漢紀四)

曹參見別人有細小的過失,總是隱瞞遮蓋,因此相府中平安無事。曹參繼任漢丞相,并遵照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國家 “蕭規(guī)曹隨”傳為歷史佳話。

以上幾位經(jīng)濟學家的壽命,除蕭何曹參不到70歲外,管仲85歲,白圭70歲,晏嬰95歲,范蠡雖然生卒年不詳,但是從輔佐勾踐22年、19年三致千金、晚年聽任子孫息業(yè)等有確切記載的事跡來看,不會低于70歲,一千多年以后的唐代大詩人杜甫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足以印證孔子“仁者壽”的說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