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魯迅相比,徐志摩似乎只會說些軟綿綿輕飄飄的話,但事實上,他不只會寫溫軟的情詩與文章。留學(xué)英國的經(jīng)歷,讓徐志摩有機會從羅素那兒學(xué)來英國式的幽默諷刺,而他優(yōu)裕的家境,又不可避免地在這種諷刺上添了一份自負。當徐志摩把這種諷刺與自負放在文章中,也著實能氣煞不少人。新劇家們就受了他的氣。
1923年,北京新明劇場演出哈姆雷特。這出新劇的編導(dǎo)是鄭正秋,但他的劇本并非從莎士比亞的原文改編而來。根據(jù)陳大悲的說法,先是蘭姆將莎翁的戲?qū)懗晒适?,然后古文大家林琴南從蘭姆那里翻成古文,最后,鄭正秋又把林琴南譯的古文改成了新劇。不難想象,如此周折以后,那天新明劇場臺上的哈姆雷特與原版或許有出入。而這,便成為徐志摩嘲諷與自炫的理由。他那次確實過分,后來,就連徐志摩自己都在文章中反省,他當年在看哈姆雷特時,態(tài)度自大。
當時,徐志摩看完哈姆雷特后覺得,那些人既沒到過外國,而且還只看了不完全的原著,所以,原本在英國人口中體面的莎士比亞,到了中國藝人這里,卻顯得好笑。既然不精通英文,不懂莎士比亞,那藝人們就不配插嘴,只配扁著耳朵悉心地聽。說完這些譏諷新劇家的話,徐志摩還順帶把受劇情感動的觀眾也嘲笑了一番。
也許編導(dǎo)與演員的演繹確有不到位之處,但這無損于他們追求文藝革新的熱情;而受劇情感染而動情落淚的觀眾,又何罪之有?徐志摩此種心態(tài)也真正刻薄高傲。
還是1923年。
那年四月,霍路會劇團來京演出《林肯》。徐志摩原以為,這樣遠道而來的劇團要認真上演一出真正的藝術(shù)劇,想來一定會大受歡迎??墒聦嵶屗笫?。梅蘭芳來了,姚玉芙來了,可偏偏大學(xué)生沒幾個。徐志摩受不了,于是寫了篇《得林克華德〈林肯〉》在《晨報副刊》上分四天連載,批評新劇界:
“除了女子高等師范學(xué)校有兩位學(xué)生在場外,北大、高師、美專、劇專諸大學(xué)的學(xué)生,連單個的代表都沒有。后來跟陳西瀅談了,陳說怕是學(xué)生嫌票價太貴。真是不可思議——不錯,表面看來戲價似乎貴些。但憑著良心講,這樣遠道而來的劇團演這樣認真的戲,要你們?nèi)齼蓧K錢的戲價,只要演的過得去,你能說太貴嗎?梅蘭芳賣一圓二毛,外加看座茶錢小賬,最無聊的坤角也要賣到八毛一塊錢,賈波林的滑稽電影也要賣到一塊多——誰都不怨價貴,每演總是滿座而且各大學(xué)的學(xué)生都是最忠誠的主顧。偏是真藝術(shù)戲劇的《林肯》,便值不得兩塊錢,你們就嫌貴,我真懂不得這是什么打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