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3)

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xiāng)親 作者:趙志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毛澤東以顧炎武的這句名言為信條,以“天下為己任”。但他認為這必須有一大幫志同道合、堅定不移的人,結成一個力量,才能有所作為。于是,1915年秋,毛澤東向長沙各校發(fā)出了有名的“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結交有志于救國救民事業(yè)的青年。啟事的最后一句是“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然而,當時長沙風氣閉塞,此舉不易為人所理解,應者寥寥。1915年11月9日,毛澤東給在北京的黎錦熙寫信,表達當時的郁悶心情。信中說:“兩年以來,求友之心甚熾。夏假后,乃作一啟事張之各校,應者亦五六人。近日心事稍快唯此耳?!?/p>

毛澤東一邊讀書,探求真理,一邊向黎錦熙寫信,反映自己的學習和思想狀況,探討各類問題。1916年12月19日,毛澤東又向黎錦熙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討論的問題令人深思,對今天研究毛澤東早期思想不無裨益:

邵西仁兄大人閣下:

去冬曾上一函,所言多不是,得書解責中心服之。前之所言,誠自如其不當。袁氏籠絡名士,如王、梁、章、樊諸人,均墮其術中。以此聯想及兄。其實,兄尚非今之所謂名士也。事務之官,固不同乘權借勢之選,而兄之所處,不過編書,猶是書生事業(yè),并事務官,而無之于進退之義何有?此弟之甚妄言也。辱教:學宣自造,不必固人;心情求全而去偏。此諸義者,皆書諸紳矣。又囑以常常通訊,心中無所見,有之矣,又以為不足質諸左右,增筆墨載<裁>答之勞。今夏閱報,見兄《以國語易國文》一文,私意不盡謂然,擬發(fā)所見,以資商榷。又念于此道并無研究,一隅之見,自以為是者,未必果是,為此而止。今乃有進者:古稱三達德、智、仁與勇并舉。今之教育學者以為可配德、智、體之三言。誠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智、仁體也,非勇無以為用。且觀自來不永壽者,來必其數之本短也,或亦其身體之弱然爾。顏子則早夭矣;賈生、王佐之才,死之年才三十三耳,王勃、盧照鄰或早死,或坐廢。此皆有甚高之德與智,一旦身不存,德、智則隨之而隳矣!夫人之一生,所樂所事,夫曰實現。世界之外有本體,血肉雖死,心靈不死,不在壽命之長短,而在成功之多寡。此其言固矣。然茍身之不全,則先已不足自樂于心,本實先撥矣。反觀世事,何者可欣?觀盧升之集,而知其痛心之極矣。昔者,圣人之自衛(wèi)其生也,魚餒肉敗不食,《鄉(xiāng)黨》一篇載之詳矣。孟子曰:“知命者不立夫巖[墻]亡下?!庇猩矶荒茏詮?,可以自強而故暴棄之,此食餒敗而立巖墻也,可惜孰甚焉!兄之德、智美矣,惟身體健康一層,不免少缺。弟意宜勤加運動之功,弟身亦不強,近以運動之故,受益頗多。聞之至弱之人,可以進于至強。東西大體育家,若羅斯福,若孫棠,若嘉納,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強之效。弟始聞體魄、精神不能并完,且官骸肌絡及時而定,不復再可改易,今乃知其不然。心身可以并完也,而官骸亦無時不可改易也。愚意如此,不知合兄之心否?余不多言,敬請教安!

小弟澤東  謹上

十二月九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