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九五至尊話龍袍(3)

醉文明:收藏馬未都2 作者:馬未都


答案:C. 明州織造

4. 龍是一個由多種動物的特征組成的神獸??偣灿蓭追N動物的特征組成?

A.六種 B.七種 C.八種 D.九種

馬未都評:關(guān)于龍身上有多少種象征性的動物,有人說有“九似”,就是有九個地方相似,但是說法不一,我們逐一來看。先說它的頭形,古人的形容很清晰,說是“駝頭”。我們仔細(xì)想,駱駝的腦袋有起伏,而龍頭上就有起伏。第二,角是鹿角。第三,眼睛。龍的眼睛有兩個說法,一說它是兔子眼,龍眼就是紅的;另一說它是蝦眼,眼睛是凸出的。第四身子,我們平時說是蛇身,更準(zhǔn)確的說法是蟒身。第五,魚鱗。“九似”中對尾并沒有描述。此外,還有鷹爪、虎掌,把天上的猛禽和地上的猛獸的爪子合二為一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漢代王符的話來說,龍的“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蜃是什么呢?有兩解,一解說是像河蚌,龍的肚皮上這一塊一塊的像河蚌摞著;還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蜃是蛟。

我們平時常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民間也流傳著“龍生九子不成龍”的說法,也就是說龍的九種子嗣都不是龍,而是九種不同的動物,它們各有所好,每個都身懷絕技。我們生活中經(jīng)??吹降木褪勤P屃,是第六子,我小時候老聽大人說“王八馱石碑”,赑屃是能負(fù)重的。除此之外,老大囚牛,好音樂,成為今天胡琴頭上的刻獸;次子睚眥,嗜殺喜斗,刀柄上的龍吞口就是其形象;三子嘲風(fēng),好險,殿角走獸便是它;第四子蒲牢,它能夠抓在鐘上面;今天佛坐獅子是龍的五子狻猊,好坐;七子狴犴,有威力,好獄訟,門兩旁的獅子頭就是它的模樣;負(fù)屃,排行老八,石碑兩旁的紋龍是其意象;殿脊獸頭是最小一個,叫螭吻。這就是我們對龍的一個神話式的解釋。

答案:D.九種

古玩門診

| 古玩一 |

這是一對方瓶。方瓶比圓瓶難做,因為我們都知道,瓷器燒之前是軟的,方形的東西一入火很容易變形。簡單地說,圓形的瓷器變形率很低,它受力是均勻的。但方形的,尤其這種扁方形的,它的受力是不均勻的,所以很容易變形,這也是歷史上方形瓷器為什么少的一個原因。

瓶上的圖案比較雜。這兩個畫片過去叫“文武片”,一文、一武。一面畫的都是刀馬人,這是武片;另一面畫的都是室內(nèi)的景,是文片。典型的文武片兩面是不一樣的。從陳設(shè)的角度來講,它擺在那兒,今天擺這個面,明天換那個面,可以換一種心情。它的側(cè)面什么都有,有鳥、花卉,還有兩個侍女,這些恰恰是晚清時期的文化特征。

這對瓶子應(yīng)該是清代晚期同治到光緒年間的。過去有一個簡單的說法,把這種叫做“同治彩”,所謂同治彩,典型的特征就是雜七雜八的各種顏色都涌在這里。為什么這個時期有這樣一個特征呢?是由于西方列強(qiáng)進(jìn)入中國以后,給中國人帶來了各種西方的文化信息以及其他的需求。這對瓶子應(yīng)該有100多年了,在那個時期算是比較高檔的民間陳設(shè),跟宮廷無關(guān)。

這上面畫的侍女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我們很難在瓷器上看到這種侍女,還露著小腳。為什么這樣露著小腳呢?這是當(dāng)時社會的需求。纏足從隋唐時期開始有,在宋代開始普及,一直對中國的封建社會有極強(qiáng)的文化影響,大部分漢族地區(qū)的女子都是纏足的。纏足形成的歷史原因非常復(fù)雜,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的。西方人進(jìn)入中國以后,看到中國這么多纏足女子,感到非常難以理解,因為他們認(rèn)為,我們是一個昌盛、文明、發(fā)達(dá)的國家,但纏足是一個陋習(xí)。但西方人會欣賞或者說會以一種獵奇的心理去欣賞我們的纏足。這種瓶子,我懷疑就是那個時期為誘惑西方人而做的,夸張地將我們的纏足展現(xiàn)給外國人。在乾隆以前的瓷器上,如果表現(xiàn)纏足,一般情況下用長裙覆蓋的,還是保留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輕易不讓你看到小腳。過去,盡管有曬腳會,一年也只有一天,女子可以把腳露出來讓男人看,但平時都是遮著的,講究“笑不露齒,行不露足”,走路的時候腳不能露出來。而這對瓶子上的圖案,這樣夸張地把腳伸出來,作為陳設(shè),我想它一定受到了某種商業(yè)利益的驅(qū)使。我想可能是那時候被西方人的這種市場需求給逼成這樣的,看起來很怪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不失為那個時期很重要的一件文物。

| 古玩二 |

這個瓶子的造型叫“膽式瓶”。今天很多人沒見過苦膽,以前殺完了豬,把苦膽一提溜就是這個樣子,“膽式瓶”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還有一種說法叫“錐把瓶”,就是老太太納鞋底的錐子,今天也很少能見到了。這兩個名稱,叫哪個都對。它的底很有意思,以前這叫芝麻醬底,很形象。過去對器物的很多描述都非常形象,沒有那么學(xué)術(shù)。它的釉是一種窯變釉,顏色非常純正。

整個清代仿青瓷的時期——從雍正一直到清中期——這100多年的時間,它的大致過程是以閃藍(lán)為準(zhǔn),就是藍(lán)色越多,相對的年代就越早;藍(lán)色越少,相對的年代就越晚。如果基本上是通紅狀,就到了大約道光年間了——這是一個相對的規(guī)律,不是絕對的。這件東西大約是清中期的,如果是乾隆也是乾隆最晚期了,為什么呢?是它的底決定的。這個底有大量掰釉現(xiàn)象,它并不是由于后來的磕碰,而是生來就有的。我們知道,釉在高溫下是流淌的,現(xiàn)在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流淌狀,所以它會跟底下的窯具粘在一起,最后把窯具敲打下去,就出現(xiàn)了這種瑕疵。這個瑕疵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間都控制得很好;到了嘉慶道光以后由于國力式微,大家對這個事也不太講究了,所以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但不見得說這種情況乾隆時期就絕對不會出現(xiàn),所以可以認(rèn)定這個東西是乾隆晚期的。

顏色很好看,紅中閃著藍(lán)光。藍(lán)是一種冷色調(diào),紅是暖色調(diào),在這種暖色調(diào)中閃著藍(lán),它就顯得非常沉穩(wěn),不會那么熱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