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得到一位年長者的厚愛
令我感到特別有幸的是發(fā)生在一位年長者和我這位小青年之間的一層感情關(guān)系。這位長者就是《時事公報》主筆姜伯喈先生。他在我們初三那年來校擔任中文演說比賽首席評判員的,第一次見到我就和我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多次手里拿著拐杖遠道到學校來看望我,也見過我的父母。他清癯的面容,瘦削的身材,四十歲上下的年齡,表情嚴肅而又潛藏著噴薄欲出的熱情。他在我心中是驀然來到花圃物色苗子的園丁,我以相應(yīng)坦誠的童心,接受了他的鐘愛。我經(jīng)常陪他散步,默默地成了他休息日的小伴侶。我暗地感到這位長者熱望我成材。他鼓勵我寫點東西給他,我就寫了一篇實際上是懷念亡妹而以《弟弟》為題的悼文,后來在《時事公報》副刊上發(fā)表了。在這篇文章里我寫出了內(nèi)心世界的痛苦和對于青春、未來的珍惜與羨戀。當1926年國民革命軍開到寧波的時候,他以鄞縣國民黨宣傳部長的身份招考了一批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青年組成了一支演講隊,其中有CP和CY,而我是其中無黨派又是年齡最小的一個。通過公開考試,我以“龔升”的假名被錄取,利用一個暑假跟著隊長、隊員沿街講演,宣傳北伐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的過程。寧波全市舉行過歡送國民革命軍進軍上海的大規(guī)模游行。我們在小校場群眾大會上,傾聽身著中山裝和軍服的各界代表的演說,我們高呼北伐革命的口號。1925年至1926年正是國共兩黨聯(lián)合北伐之時,我們在臺下的聽眾和觀眾卻分不清臺上誰是國民黨,誰是共產(chǎn)黨,那時他們都稱“國民革命軍”。直到1927年國共分裂,我才知道先生原是國民黨部的一名報人。《時事公報》和《國民日報》,一個是民辦的,另一個是黨辦的,但都是“有聞必錄”的新聞報紙,我們分辨不出兩者的區(qū)別,我偶爾也去過報館,我也看不出誰是“左派”,誰是右派。有人說,《國民日報》主筆陳伯昂是右派,姜伯喈則什么也不是。我毫不介意陪同“什么也不是”的主筆在河濱或鐵路軌道上散步。像老伯伯一樣的姜先生患有嚴重的肺病,在散步的時候他從未牽過我的手。他說,他很怕把病傳染給年輕人。他親口告訴我,他患的是不治之癥的癆病。
1929年他的病進入第三期,形容枯槁,精神憔悴。在準備去上海進大學前夕,我前往向他告別。他靜坐在沙發(fā)上,閉上了雙眼,又摘下了眼鏡,顯得格外清癯。我不禁想到這可能是最后的惜別。他輕聲地自言自語:“我不行了,以后就不必來看我了!”他把內(nèi)裝三十銀元的沉甸甸的大信封交給了我,說聲“這是你的稿費”,然后重新戴上了眼鏡。
后來我讀報知道,他到過重慶,代表寧波市在復興關(guān)的中訓團受訓,卒于抗戰(zhàn)時期,葬于他家鄉(xiāng)寧??h故土。
當1926年北伐軍進駐寧波街頭時,歡慶傾城。不久發(fā)生“四·一二”事變寧漢分裂,蔣介石僅在他自己的家鄉(xiāng)就殺了商業(yè)學校的楊眉山先生、寧波市工會會長王琨,另一位年輕的姑娘是被槍殺的。在小校場,萬人空巷,目睹一顆子彈穿過她的額角,她倒在血泊中,身穿白色上衣,黑色裙子,足蹬高跟皮鞋,年約二十歲開外。觀看殺頭和槍斃的人群和觀看蔣介石父子騎著白馬通過東門大街的人群是一樣的多,一樣的靜默。
我們這家教會學校正像一所太師學堂,各色人等都有。當局兼容并蓄,嚴守中立。既請江亢虎博士作有關(guān)他旅俄反帝的政治演說,也請滬江大學理學院院長鄭章成教授來校作“三不信”的學術(shù)報告。但壓倒一切的是胡適那一派人的文章,他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三不朽》以及《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之類的文章在寧波中學校里頗為流行,而“左派”文章充斥大道理,難以被我們那個年齡的青年所理解。令我們不解的是,當時自稱“革命軍人”、身背三角皮帶的公安局長也被請來作“安民布告”的解釋。這位局長經(jīng)過我們“萬豐墻門”時,偶然見到站在門口看熱鬧的十七八歲的小家碧玉陳美秀,就看上了她。第二日就派副官把這位姑娘請去,連她的母親也一并擄去,從此不知下落,只剩下修鐘表的父親孤苦伶仃地守在空房里哀苦嘆息。
國共分裂后,政權(quán)落在蔣介石手里,歡慶的寧波一夜間變成了一座恐怖的城市。新聞封鎖得很嚴密,只知道山東省發(fā)生了“濟南慘案”,全市掀起反日洪流,把恐怖變成了熱流,市民響應(yīng),全體師生都被卷入“抵制日貨”、“讀書不忘救國”的潮流中。當時十六七歲的學生正是血氣方剛之年,走上街頭,在軍警默許下,披星戴月,查封販賣日貨的商店。我們還上街講演,自編自演抗日話劇,先在附近的“北郭廟”演出,代替了昔日的紹興戲。老戲演的不是“白無常、黑無?!本褪恰暗跛拦怼⒛缢拦怼?,現(xiàn)在演的是“日本鬼,東洋鬼”,看的人和往年一樣的多。對我們的演出感興趣的,有肩膀上背著孩兒的父親,有挑蔥賣菜的農(nóng)民,有奸猾潑辣的流氓,有裝瘋賣傻的蕩婦……看熱鬧的人多,一半是吵吵嚷嚷的兒童。真正愛國悲憤填膺的人與其說是觀眾,不如說是演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