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魯迅每周只上一次課,他的課堂上沸騰著年輕人青春的熱情和蓬勃的朝氣,與其他老師枯燥沉悶的課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課原本是國文系的專業(yè)課程,而坐在課堂里聽講的,不只是國文系的學(xué)生,別系的學(xué)生、校外的青年也不少,甚至還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聽他的課。講“中國小說史”時,魯迅實際講的卻是對歷史的觀察,對社會的批判,對文藝?yán)碚摰奶剿?。有的人聽了一年課以后,第二年仍繼續(xù)去聽,一點也不覺得重復(fù)。
據(jù)著名作家馮至回憶,1924年暑假后,他第二次聽魯迅的“中國小說史”課時,魯迅一開始上課就交代說:“《中國小說史略》已印制成書,你們可去看那本書,用不著我在這里講了?!碑?dāng)時魯迅正在翻譯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一書,魯迅邊譯邊印,上課時就把印成的“清樣”先發(fā)給學(xué)生作為輔助的教材,魯迅在課堂上也沒有按照所發(fā)的“清樣”來講,講的內(nèi)容所涉及的范圍比講“中國小說史”時更為廣泛。
魯迅講課時從不照本宣科,其語言表達(dá)也很有魅力,講到莫泊桑的小說《項鏈》時,用沉重的聲調(diào)讀小說里重要的段落,不加任何評語,全教室息無聲,等讀到那條失去的項鏈?zhǔn)羌夙楁湑r,讓人好像是在陰云密布的寂靜中忽然聽到一聲驚雷。
此外,魯迅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很中肯、很貼切的,跟傳統(tǒng)的說法也很不同。談到秦始皇時,他說:“許多史書對人物的評價是靠不住的。歷代王朝里,統(tǒng)治時間長的,評論者都是本朝的人,對他們本朝的皇帝多半是歌功頌德;統(tǒng)治時間短的,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貶為‘暴君’,因為評論者是另一個朝代的人了。秦始皇在歷史上有貢獻(xiàn),但是吃了秦朝年代太短的虧?!闭劦讲懿贂r,他說:“曹操被《三國演義》糟蹋得不成樣子。且不說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有不少的建樹,就是他的為人,也不是小說和戲曲中歪曲的那樣。像禰衡那樣狂妄的人,我若是曹操,早就把他殺掉了?!瘪T至評價魯迅的課時說:“他講課時,態(tài)度冷靜而又充滿熱情,語言樸素而又娓娓動聽,無論是評論歷史,或是分析社會,都能入木三分,他的言論是當(dāng)時在旁的地方難以聽到的?!?/p>
就連當(dāng)年北大的旁聽生也對魯迅的課十分喜愛,后來成為作家的魯彥周回憶道:“每次每次,當(dāng)魯迅仰著冷靜的蒼白的面孔,走進(jìn)北大的教室時,教室里兩人一排的座位,總是擠坐著四五個人,連門邊走道都站滿了校內(nèi)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學(xué)生。教室里主宰著極大的喧鬧。但當(dāng)魯迅先生一進(jìn)門,立刻安靜得只剩了呼吸的聲音。他站在講桌旁,用著銳利的目光望了一下聽眾,就開始了‘中國小說史’那一課題?!薄八麛⑹鲋鴺O平常的中國小說史實,用著極平常的語言,既不贊譽,也不貶毀?!薄叭欢淌依飬s突然爆發(fā)出笑聲了。他的每句極平常的話,幾乎都須被迫地停頓下來,中斷下來。每個聽眾的眼前似乎赤裸裸地顯示出了美與丑,善與惡,真實與虛偽,光明與黑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大家在聽他的中國小說史的講述,卻仿佛聽到全人類靈魂的歷史,每一件事態(tài)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疊疊的外套,都有給他連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來,笑聲里混雜著歡樂與悲哀,愛戀與憎恨,羞慚與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