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2)

家:中國人的居家文化 作者:(美)那仲良


我生長在1940年代的上海,師從書法家李健大師(1881-1956)。1948年赴美留學后,1977年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贊助下,我作為美國中國藝術史研究代表團訪華的一名成員,首次回到了闊別29年的中國。在離國數(shù)十年間,我的生活學習跟祖國隔離,又因成長于抗戰(zhàn)時期的上海,從未了解過祖國中原文物之地。我永遠也忘不了第一次從天安門眺望紫禁城時激動的心情。故宮的布局嚴格地按照南、北、東、西軸線開展,象征了宇宙四方,體現(xiàn)了本書中許多中國住宅使用的各種布置模式。眺望這宏偉壯觀的建筑空間,我想起吳訥孫教授的《中國建筑和印度建筑》一書中,公元前200年的漢磚圖案(圖F.5)。身臨故宮,我認識到回到了中華帝國的中心,它代表著循環(huán)往復的世界觀,其中時間和空間,賦予了與西方現(xiàn)代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維度和意義。下面引用吳訥孫教授書中的一段話:

在這幅漢代繪畫中,人的世界是一片空地,靠動物形象的符號 [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與周圍的未知世界分隔開來。時間[在這里]是無限的,可有伸縮性的...... [吾]“人”面向南方,穩(wěn)站在第五元素“土”地上,從負面說來,可能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也不知道地的邊緣有多遠,只得不偏不倚地站在中央,與世界邊緣保持相等的距離。 圖中沒有“人 ”的肖像,但 故宮的布局是嚴格地按照南北軸和東西軸展開的,它象征著宇宙。是他的愿望卻通過抽象文字式鮮明地表達出來。在“人 ”的四周有這些文字:“千秋萬歲,長樂未央!”(1968,11-12)1977年那天清晨,當我站在故宮太和門前時,立刻體會到 “中國人的生活和生為中國人”,對康有為和對我自己是什么意味。這就是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思想大師伏爾泰 (Voltaire) 所仰慕的中國。伏爾泰以為中國在儒家學者官吏領導下,根據(jù)傳統(tǒng)德性倫理觀念 (virtue ethic),用理性教導,不仗宗教教條(religious dogma)來約束,可認為世界各國的理想典范。可是,我們體會到“德性倫理”常會踩到克制思想和自發(fā)狂熱的邊緣。如何應對當今多種思潮并存的多元社會的需要?我們要從本國文化特點中來找尋中國“現(xiàn)代化”的必需。

1948年來到美國后,我接受的教育將我引向從事中國古典藝術和藝術史的研究。

我最近出版的近代中國繪畫研究一書,《兩種文化之間》(Between Two Cultures2002),寫作的主題是中國畫史發(fā)展的歷程,與埃及金字塔或巴米揚巨佛不同,因為中國藝術文化史是不會 “終結” 的。固然,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國藝術家謀求現(xiàn)代化的努力已經(jīng)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性造成威脅。現(xiàn)代中國藝術家,面對傳統(tǒng)文化的循環(huán)往復的世界觀和改朝換代的歷史觀,似乎很難從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尋找意義和靈感。換言之,中國傳統(tǒng)繪畫體系似乎很難適合現(xiàn)代中國敘事論說,因此,現(xiàn)代中國繪畫體系必須將西方藝術看做共同“全球化”的范本。如果現(xiàn)代中國畫家丟失了自己傳統(tǒng)的敘事手段,他們?nèi)绾文軌虮磉_有區(qū)別性的“自我”呢?

我相信,如紐約華美協(xié)進社所說,中國的藝術和建筑史是我們 “生活” 的遺產(chǎn)。我要問:“為什么要研究中國藝術和建筑史?” 文藝復興藝術史大師歐文?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不朽成就,在于他能把西方藝術史和文化思想史關聯(lián)起來。

他的結論是:西方文藝復興是以“人”為本的一種基本觀念(Panofsky 1962)。通過向我們介紹文藝復興時代的知識,帕諾夫斯基的詮釋為我們開辟出一條思考西方藝術與文化歷史的完整途徑。可是,我們能從中國藝術和建筑史中獲得有關中國文化史的哪些內(nèi)容呢?如果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體現(xiàn)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那么中國的藝術,建筑史和相關的政治社會發(fā)展史也可能是中國歷史上 “人”與 “國家”間關系的縮影。中國藝術和建筑史的基礎——朝代的更迭,政治正統(tǒng)觀與個人表現(xiàn),忠誠和異議,保守和創(chuàng)新之間的對立——都體現(xiàn)出更多的內(nèi)涵:吾人在對歷史深表敬意的同時,正努力追求“天人合一”,將自我與道德世界的理想結合在一起。我很了解自己專業(yè)藝術史一門的局限性:皮埃爾?布迪厄曾經(jīng)說,藝術史不過是一種 “對經(jīng)典詮釋的借口”(1990)。但我同樣堅信,藝術創(chuàng)作源于藝術這種主張。

我非常支持羅啟妍女士為復興中國裝飾藝術所做的貢獻,以及那仲良教授對中國傳統(tǒng)民居和生活方式的正確評價。我深信貫穿中國歷史的豐富的古典藝術和建筑是知識淵博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重新跟現(xiàn)代中國人民的生活與文化融和在一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