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共三大上馬林的堅定支持者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組織都以主要精力從事工人運動,中國工人階級的覺悟迅速提高,工人罷工斗爭蓬勃興起。在1921至1923年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中,鐵路工人形成了一支主要力量。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由于遭到軍閥吳佩孚派出的大批武裝軍警的阻撓和破壞,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2月7日,罷工遭到武力鎮(zhèn)壓。二七慘案發(fā)生后,馬林派遣負責領導這次罷工的中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張國燾到莫斯科匯到有關情況。
張國燾到莫斯科后,在與共產(chǎn)國際東方部主任薩法羅夫、遠東局負責人維經(jīng)斯基和紅色工會國際負責人羅佐夫斯基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共產(chǎn)國際東方部內對馬林提出的國共黨內合作建議并非完全一致的贊同。他了解到原來共產(chǎn)國際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態(tài)度竟然差異很大。1923年5月中旬,張國燾返回中國。他告訴馬林,在中國的工作問題上,拉狄克和薩法羅夫是左派,布哈林是中派,馬林是右派。這樣,共產(chǎn)國際領導層關于國共合作的爭論和分歧被張國燾從莫斯科帶到了中國,帶到了中共黨內和中共三大的會場。
1923年6月10日至19日,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這時,對于大多數(shù)中共黨員來說,服從國際決議,贊成共產(chǎn)黨員加入國民黨已是共識。但是我們從馬林當時記下的工作筆記看,會議代表尤其是高層代表在國共合作問題上的意見分歧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會上流露著馬林和陳獨秀想要解散和搞垮中國共產(chǎn)黨的觀點;二是張國燾從莫斯科帶回來的左中右三派的說法也在會議上流動;三是一些同志主張拋開國民黨,把中共建成一個純粹的工人階級政黨,如張國燾和蔡和森二人就持這種觀點。
對于國共合作,中共黨內一直存在不同意見。支配一些同志傾向于盡可能疏遠國民黨的歷史因素很多,如在1922年至1923年初,在年輕的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和領導下,這期間工人運動由沉寂走向勃興,且十之八九都是勝利的,黨處在順境之中。于是黨內有一部分同志,對革命形勢過于樂觀,認為可以不經(jīng)過國民革命,不需要聯(lián)合國民黨的力量,單純依靠無產(chǎn)階級就能取得革命成功。同這種看法遙相呼應的是,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東方部領導人薩法羅夫和維經(jīng)斯基等人所持的異議。他們的看法也有其客觀存在的原因:一是孫中山這時雖然對蘇俄和共產(chǎn)國際示好,但是他統(tǒng)一中國的決心和途徑依然體現(xiàn)在依靠軍閥打軍閥的方式上;二是維經(jīng)斯基認為隨著中國工人運動的發(fā)展,它必將成為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基本因素,應當把工人運動看作是中國反帝斗爭中最現(xiàn)實的因素。這種分歧不能不影響到制定決策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圖20)
國共合作問題是中共三大的中心議題。中共雖然與馬林在是否與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問題上取得了共識,卻并沒有在全體黨員必須參加國民黨、工人運動也在國民黨內發(fā)展等問題上達成一致。因此,6月12日,大會一開始,陳獨秀的報告一結束,大會的爭論就開始了。馬林要求中共黨人全部加入國民黨,以國民黨的名義開展一切活動,包括工人運動。陳獨秀同意馬林的意見,認為工人階級目前還很弱小,不能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只有與國民黨合作,將工人運動也納入到國民黨的工作中,共同推動國民革命,才能壯大我們的組織。張國燾不同意陳獨秀和馬林的觀點,他認為:在中國開展國民運動的條件不成熟,因為英美資本的影響使中國資本家不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質;發(fā)展共產(chǎn)黨的惟一途徑是獨立運動,而不是在國民黨內活動;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是讓已經(jīng)加入的同志“留”在國民黨內,這就是說,沒有加入的,尤其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同志,不必再加入,至少我們在北方不應該發(fā)展國民黨的勢力,應打出共產(chǎn)主義或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旗幟獨立開展工會工作。蔡和森的意見與張國燾相似。
大會圍繞這些問題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其實,對于大會出現(xiàn)的分歧和爭論,馬林是有思想準備的。他對國共合作的決議能否在大會上順利通過心存疑慮。為此,一方面他找各地代表談話,解釋國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共產(chǎn)國際的政策,以便消除異見,排除障礙;另一方面,他把從蘇俄回國不久的瞿秋白作為倚重的力量,向他征求意見。瞿秋白除了主編《新青年》創(chuàng)刊號外,到廣州后主要是參與三大的籌備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負責起草三大的黨綱草案,并參加黨章的修改工作,還與張?zhí)滓黄饘⒐伯a(chǎn)國際有關決議翻譯成中文,以印發(fā)給大會代表討論。6月12日,瞿秋白以蘇俄歸國代表身份參加了中共三大的開幕式。雖然與瞿秋白接觸時間不長,但馬林欣賞他的才華和能力。為了了解中國同志的想法,馬林問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