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維,浙江人,也是出身于書香世家。其伯父俞明震,清代進士,翰林院學士。其父俞明頤,曾任湖南陸軍小學總辦。其母親曾廣珊是曾國藩的孫女、曾紀鴻的女兒。俞大維與陳寅恪是姻親,俞大維的姑母俞明詩是陳寅恪的母親,其妻子陳新午又是陳寅恪的妹妹,兩人的父祖都是好友,所以俞大維在談陳寅恪時,說他們是三代世交、兩代姻親、七年同學。他們曾在美國共同留學3年,又在柏林大學同學4年。俞大維的妹妹俞大綵后來與傅斯年結為伉儷。他們在柏林大學期間關系很密切,在學業(yè)上互相砥礪又互相佩服。俞大維在德國留學期間,也是兼收并蓄,廣泛涉獵、求博求通。羅家倫回憶說:“俞大維則天才橫溢,觸手成春;他從數(shù)學、數(shù)理邏輯到西洋古典學術的研究(即希臘、羅馬學術思想的典籍所謂Lissucal.Studies);從歷史、法理、到音樂,再從音樂到開槍放炮的彈道學,和再進而研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我想他心目中最向往的是德國大哲學家萊白尼茲(Leibnitz)是不見得十分冤他的?!保?]
據(jù)說俞大維原先也側重學習文史,自從與傅斯年交往,深感功底不如傅斯年,才改學了自然科學。他曾對別人說:“搞文史的人當中出了個傅胖子,我們便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3]于是棄文學理,最后成為著名的彈道專家。據(jù)后人記載,多少年來,在美國一個權威的數(shù)學刊物上只發(fā)表過兩篇中國人寫的論文,其中第一篇便是俞大維的,另一篇是多年以后華羅庚的??梢娪岽缶S的學術研究也有獨到之處。傅斯年對俞大維也很佩服。傅斯年到德國柏林大學不久,他在北京大學時的同學好友毛子水也到德國留學,見面后傅斯年向他介紹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的情況時說:“在柏林有兩位中國留學生是我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一是陳寅恪,一是俞大維。”[4]說明他對俞大維是十分推重的。
[2] 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傅孟真?zhèn)饔涃Y料》(一),(臺)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頁。
[3] 鄧廣銘:《回憶我的老師傅斯年先生》,《傅斯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頁。
[4] 毛子水:《記陳寅恪傳先生》,見張杰、楊燕麗選編:《追憶陳寅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頁。
除陳寅恪和俞大維外,對傅斯年較有影響的是何思源。何思源字仙槎,山東菏澤人,與傅斯年同歲。幾乎與傅斯年同樣,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家庭,靠自己努力和師友的經(jīng)濟資助,1915年考入北大預科,學習哲學,1918年升入文科哲學門。傅斯年等人組織新潮社,何思源亦是重要成員。何思源與傅斯年既是同鄉(xiāng),又是同學,二人曾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志趣相同,關系十分密切。1919年,兩人同時考取山東官費留學生。何思源赴美國,先入芝加哥大學學習哲學,又選修了天文學等課程,獲哲學碩士學位,又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1922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主要學習和研究經(jīng)濟學。何思源自己回憶說:“我在美國上了三年大學,自感一無所成,1922年轉赴歐洲,先到德國學習….…在德國三年,學經(jīng)濟和政治。我覺得美國的自由經(jīng)濟是自私自利的經(jīng)濟。他們的思想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國家沒有政策與計劃,而德國政府對社會經(jīng)濟干預較多,人民也有服從國家管理的習慣。我對經(jīng)濟政策與計劃問題發(fā)生興趣,想寫一本書?!保?]何思源在德國兩年多,與傅斯年相處一年多。主要研究德國的傳統(tǒng)學科政治經(jīng)濟學,考察德國的社會與政治,為他撰寫《國際經(jīng)濟政策》積累了大量材料。1924年,何思源又寫了《德國民族及德國人之國家觀念》一文。他與傅斯年對德國人的認識有許多相似之處,兩人的共識應該說是互相啟發(fā)的結果。正如羅家倫所說:“在民國十二至十四年之間,不期而然的,這些人大都集中在德國柏林。如趙元任、徐志摩、金岳霖諸位,也時來時去,有時候大家晚上閑談的時候,各拈妙諦,趣語橫生?;叵肫饋恚媸侨碎g一種至樂,可是此樂已不可再得了!”[2]的確如此,幾個同學好友,學業(yè)上各有專攻,各有所長,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切磋學問,互相啟發(fā),互相吸收,不僅能學到許多知識,而且能刺激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正如了解傅斯年甚深的羅家倫所說:“孟真是好強好勝的人,這種空氣自然更刺激他博學好問的精神。”[3]傅斯年在英德留學期間兼收并蓄,求博求通與他幾位好學深思、互相砥礪的同學有重要的關系。
傅斯年處于這種的環(huán)境,又有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的品性,所以歐洲留學7年,使他學業(yè)有迅速的長進,不僅在許多基本的學科里獲得了有用的知識,就是比較專門、冷僻的學科也有所涉獵。他學習的專業(yè)以文史為主,為了探求學術研究的方法,又研究了數(shù)理化,甚至有一段時間曾致力于地質(zhì)學的研究。有一次,他和羅家倫、毛子水等同學在柏林康德街四號中國餐館吃晚飯,傅斯年進去時夾了一個重重的書包,幾位同學拿了一翻檢,竟是厚厚三本一部的地質(zhì)學,平時不好開玩笑的毛子水,對此書有所了解,幽默地說:“這部書是博而寡要,傅孟真讀他是‘勞而無功’?!保?]傅斯年當時氣得直跳??梢姼邓鼓陮Φ刭|(zhì)學也下過功夫。這個故事是傅斯年在留學期間博覽群書、貪多務得的典型事例。
[1] 何思源:《回憶我的一生》,馬亮寬主編:《何思源文集》第二卷,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986頁。
[2] 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傅孟真?zhèn)饔涃Y料》(一)。(臺)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頁。
[3] 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傅孟真?zhèn)饔涃Y料》(一)。(臺)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頁。
[4] 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傅孟真?zhèn)饔涃Y料》(一)。(臺)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