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邏輯其實很好玩》(6)

邏輯其實很好玩 作者:楊佩昌


 

連載18、不成立的殺人罪

林肯在當律師的時候,曾為他一個好朋友的兒子小阿姆斯特朗作過辯護。原告方的證人福爾遜指控小阿姆斯特朗犯了殺人罪,并且發(fā)誓說在十月十八日晚上的月光下親眼目睹。按照慣例,辯護律師應當場對原告證人進行質詢:

林肯:你認清是小阿姆斯特朗嗎?

福爾遜: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樹下,相距二三十米,你能看得清楚嗎?

福爾遜:看得很清楚,因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從衣著等方面辨認的嗎?

福爾遜:不是從衣著,我肯定是看清了他的臉,因為月光正照在他的臉上。

林肯:你能肯定具體時間嗎?

福爾遜:能,因為我回到屋里時,看了鐘,那時正是十一點一刻。

詢問完畢,林肯轉身對大家說:“我不能不告訴大家,這個證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苯又l(fā)表演說:

福爾遜發(fā)誓肯定十月十八日晚上十一點一刻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臉。請大家想想,十月十八日那天還是上弦月,晚上十一點的時候哪里還會有月亮?退一步說也許證人把時間記錯了,那么,就算提前一些時候,但那時月光應該是從西邊向東邊照射,而草堆在東,大樹在西,如果被告面向草堆,臉上是不可能照到月光的,證人怎么可能從二三十米處的草堆后看清被告的臉呢?

在場的人聽完林肯的演說,沉默了一會兒,接著全場迸發(fā)出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福爾遜啞口無言,法庭宣布小阿姆斯特朗無罪。

這場辯護演說像利箭穿心一般擊中要害!

【感悟邏輯】

林肯辯護演說的成功,一是事先對案件進行了周密調(diào)查,二是運用了反駁的邏輯工具。反駁,是引用一些已知為真的判斷來證明某一判斷思想的虛偽性的過程。林肯就是這樣給予福爾遜致命一擊的。又如:

相傳古時候有個聰明的老人,有個打獵的朋友給他送來一只兔子。老人很高興,拿兔子做成菜,請打獵的朋友吃。一個星期以后,有五六個人來找老人,自稱“我們是送你兔子的那位的朋友”,老人就拿出兔湯招待了他們。又過了一個星期,又來了八九個人說:“我們是送給你兔子的那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崩先司徒o他們端來了一碗泥水??腿撕茉尞?,問這是什么?老人說:“這就是我那位朋友送來的兔子湯的湯的湯?!?/p>

這段故事雖出自民間,但很有意思。有趣的是老人用泥水作為兔子湯的湯的湯,來類比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生動形象地暗示朋友間的非傳遞性關系,從而巧妙地反駁了客人,致使客人瞠目結舌,灰溜溜地離去。

反駁和證明一樣,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被反駁的論題,其內(nèi)容是反駁的對立面觀點,它所回答的是“要反駁什么”這一問題;二是用來反駁的論據(jù),其內(nèi)容是確定論題的虛假性的根據(jù),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來反駁”這一問題;三是反駁時所使用的論證方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樣來反駁”這一問題。這三者配合得當,可成為學術爭論、問題討論、法庭辯論等強有力的戰(zhàn)斗武器。那么究竟反駁論題、反駁論據(jù)、反駁論證方式,誰在前、誰在后,是單一反駁,還是綜合反駁,這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說來,哪個方面有錯誤就反駁哪個方面,哪幾個方面有錯誤就反駁哪幾個方面,如果論題、論據(jù)、論證過程都有錯誤,就都應予反駁。魯迅先生在這方面是我們的榜樣,他的文章如投槍、如匕首。犀利潑辣、幽默詼諧,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在《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就是先擺出被反駁的論據(jù),并承認其論據(jù)“兩年以前,自夸地大物博;‘又一次’只希望著國聯(lián);‘現(xiàn)在’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卻也是事實”。然后引出被駁論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并反駁論證方式。最后,用一個不完全歸納推理反駁了論題:

中國古代有埋頭苦干的人,是中國的脊梁,有自信力,不自欺;

中國古代有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國的脊梁,有自信力,不自欺;

中國古代有為民請命的人,是中國的脊梁,有自信力,不自欺;

中國古代有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國的脊梁,有自信力,不自欺;

所以,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反駁的方法有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兩種基本形式,而歸謬方法是間

接反駁中最常用、效果也最佳的一種方法。歸謬法,它是假定對方論題為真,推出荒謬的結論,從而確定對方論題的虛假性。這是很有力量的一種反駁方法,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其反駁過程為:

求證:A假。

證明:假設A真。

如果A真,那么B、C真。

已知B、C假,而且荒謬。

所以A假(假言推理否定式)。

林肯反駁福爾遜時說“退一步說,也許證人把時間記錯了,那么,就算提前一些時候”,是假設福爾遜為真的判斷,使福爾遜松了口氣,而人們卻似乎更多了一層懸念。正當此時,林肯語調(diào)一轉像暴雨般的襲來,“但那時月光應該是從西邊向東邊照射,而草堆在東,大樹在西,如果被告面向草堆,臉上是不可能照到月光的,證人怎么可能從二三十米處的草堆后看清被告的臉呢?”退則進,給予福爾遜致命一擊。這就是歸謬法的反駁效果。

連載19、智擒詐騙犯

有一年,某城市發(fā)生了一起詐騙案。由于公安人員的機智和很高的工作效率,很快就破了案。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

有個來自外省農(nóng)村的社員葛蘭友,受他妹妹的委托到這個城市的孤兒院領養(yǎng)一個小孩。在火車上,葛蘭友遇到一個自稱劉峰的中年男子,此人說自己的表兄在該市的民政局工作,可以幫忙辦理。到了這個城市后,兩個人同住在一個旅社內(nèi)。不久,劉峰對葛蘭友說,孤兒院同意將一個兩歲多的男孩交合適的人領養(yǎng),但必須交三百多元的撫養(yǎng)金,才可領走小孩。葛蘭友信以為真,就立即打電報要家里匯來人民幣四百元。錢匯到后,他給了劉峰三百五十元。但從此他就再也見不到劉峰的蹤影,葛蘭友才知道上當受騙了,馬上到該市公安機關報案。

公安局的同志詳細詢問了葛蘭友被騙的經(jīng)過。葛蘭友除了提供罪犯的相貌、年齡、身材等特征外,還說罪犯曾在該市一個風景區(qū)照過相。公安人員認真分析案情,制訂了破案計劃。他們認為罪犯在風景點照過相是一條重要的線索,因為在那里照相不是當場取走的,需要郵寄,要郵寄就會有收件人的地址,如果有了收件人的地址,就可以跟蹤追獲罪犯。于是他們立即趕到那個風景點的攝影部,在幾千份尚未寄出的照片中找出了罪犯的照片,并了解到罪犯留下的郵寄地址是:某縣李莊公社王某收。公安人員連夜趕赴李莊公社,向王某了解情況。據(jù)王某提供線索,罪犯曾約王某于指定日期在某縣見面。公安人員又不顧疲勞,趕到該縣。罪犯做夢也沒有想到會在那里被捕歸案。案情大白以后,葛蘭友領回了被騙走的錢財,非常激動,當即向公安局的同志們連聲道謝。

講到這里,現(xiàn)在我們就來聯(lián)系案情來談談邏輯學中假言連鎖推理的問題。

【感悟邏輯】

假言連鎖推理同一般的假言推理形式是不同的,它的大、小前提和結論全都是假言判斷,所以又叫作純粹假言推理。在上面這個智擒詐騙犯的破案過程中,公安局的同志們在分析案情時,就運用了純粹假言推理。這種推理形式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不可分割,所以它能起到串聯(lián)思想的作用。公安局同志們思考案情的推理過程大體是這樣的:

只要罪犯在那個風景點攝影部照了相,就能找到他的相片及郵寄地址;

只要找到他的相片及郵寄地址,就可以跟蹤追獲罪犯;

所以,只要罪犯在那個風景點攝影部照了相,就可以跟蹤追獲罪犯。

公安局同志的推理是完全正確的,所以他們在正確判斷的指導下,進行偵破活動,很快就抓獲了罪犯。

我們知道,一個假言判斷有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條件部分,一個是推斷部分。凡是真實的假言判斷,它的條件部分和推斷部分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人們按照它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的性質,運用正確的推理方法來進行推理,就能獲得可靠的結論。從公安局同志這次的推理過程來看,第一個前提判斷的條件部分是“只要罪犯在那個風景點攝影部照了相”,有了這個條件,就必然能推斷出“就能找到他的相片及郵寄地址”。這樣的假言判斷是完全真實的,必然可靠。假言連鎖推理的方法是把第一個前提的推斷部分用來做第二個前提判斷的條件部分,然后進一步作出推斷。上面這個推理的第二個前提判斷的條件部分是:“只要找到他的相片及郵寄地址”,有了這個條件,就必然能推斷出“就可以跟蹤追獲罪犯”這樣一個判斷。在作出了兩個前提判斷以后,也就可以必然地推出結論了。這就是將一個前提判斷的條件部分與另一個前提判斷的推斷部分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新的判斷:“只要罪犯在那個風景點攝影部照了相,就可以跟蹤追獲罪犯”。

這個結論之所以可靠,就是因為兩個前提判斷都是正確的,而且推理的過程是完全合乎邏輯的。假言連鎖推理由于前提和結論之間互相連在一起,因而在人們的思維中能夠層層深入地揭示事物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把前后思維過程密切地串聯(lián)在一起。

現(xiàn)在再來看那個自稱劉峰的詐騙犯,當他了解到葛蘭友要到某市孤兒院領養(yǎng)小孩的時候,是怎樣動腦筋、出鬼主意來詐騙葛蘭友的?詐騙犯想,孤兒院與民政部門有關系,只有說自己在民政部門有親戚,才能取得葛蘭友的信任;只有取得葛蘭友的信任,才能把錢騙到手。他騙錢的鬼主意實際上也是一個假言連鎖推理,他的推理過程是這樣的:

只有說有個表兄在市民政局工作,才能取得葛蘭友的信任;

只有取得葛蘭友的信任,才能騙錢到手;

所以,如果要騙錢到手,就要說有個表兄在市民政局工作。

由于這個詐騙犯摸透了葛蘭友的心思,又依據(jù)編造的謊言進行了合乎邏輯的推理,所以能夠騙得葛蘭友落入圈套。當然葛蘭友如果能提高警惕,也是可以避免上當受騙的。葛蘭友在受騙以前完全應當進行這樣的思考:

如果劉峰帶我去孤兒院看了小孩,那么,他說的就是真話;

如果他說的是真話,那么,我就可以按規(guī)定付給撫養(yǎng)費;

所以,如果劉峰帶我去孤兒院看了小孩,那么,我就可以按規(guī)定付給撫養(yǎng)費。

這個推理過程也是假言連鎖推理,推理形式也是完全正確的。可惜葛蘭友沒有作這樣縝密的邏輯推理,以致被騙。連小孩子的影兒也沒有見到,怎么能夠將撫養(yǎng)費三百五十元交給劉峰呢?由此可見,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

連載20、唐伯虎繪畫題詩

唐伯虎位居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詩、書、畫三大領域都有高深造詣。他有不少逸聞趣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一天,與他為鄰的一位富翁為其80歲的老母祝壽,請?zhí)撇⒗L畫題詩。他才思敏捷,揮毫潑墨,一幅“蟠桃獻壽”圖片刻即成。接著他又題下一首詩,其第一句為:“這個老婦不是人”。“不是人”這還了得,此語一出,老太太的兒孫們一個個大驚失色,但又不便發(fā)作。接著唐伯虎寫下第二句:“好像南海觀世音”。老太太的兒孫們轉怒為喜,原來老人家不是普通的人,而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誰知第三句竟是:“生下兒孫都是賊”。富翁實在氣不過,正想發(fā)作時,第四句又寫了出來:“偷得蟠桃獻星魁”。富翁等兒孫們一個個頓時容顏大悅,原來自己雖是“賊”,但不是偷雞摸狗的賊,而是像孫悟空那樣偷蟠桃的“賊”,也是神仙。

這首詩語出驚人,非同凡響,可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四行詩貫穿了一個中心思想:祝壽要說好話,但唐伯虎不愿說那些毫無新意的好話。“不是人”與“觀世音”相一致;“賊”與“偷蟠桃”照應。從邏輯的角度看,唐伯虎繪畫獻詩遵守了邏輯規(guī)律中的同一律。

【感悟邏輯】

同一律的內(nèi)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與其自身是同一的。同一思維過程是人們對同一時期內(nèi)同一對象同一方面性質或關系的把握。在這一條件下,思維必須確保自身的同一。

同一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A是A”或“P→P”。

A表示任何一個概念,P表示任何一個判斷?!癆是A”或“P→P”表示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概念或判斷都要與其自身保持同一,也就是保持思維的確定性。

同一律要求人們使用的概念要有確定的內(nèi)容,也就是要有確定的內(nèi)涵和外延。當概念保持了確定性后,建立在概念基礎上的判斷和推理也可以保持確定性。反之,就會出現(xiàn)概念混亂、判斷不恰當、推理不合乎邏輯的情形。

同一律要求人們所做的判斷也必須有確定的、同一的含義,斷定了什么就斷定了什么,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在思考問題和討論問題時,要有確定的對象,要始終圍繞中心,以確保思維的確定性。

在使用概念時,如果違反同一律的要求就會犯混淆概念和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混淆概念是無意識地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當作同一個概念來使用的邏輯錯誤。下面是幾則混淆概念的例子:

某校李老師把小明的通知書當面交給小明的爸爸。小明的爸爸看到通知書上“希望今后要尊敬師長”的評語時,便教訓道:“李老師,我們可不能對孩子灌輸?shù)燃売^念哪!師長當然要尊敬,那團長、營長、連長、

排長就不要尊敬了?連這起碼的道理都不懂,可不行??!”

在這則故事中,李老師評語上的“師長”概念是指老師和長輩的意思,而小明的爸爸卻把它理解為軍隊中的職務概念,并據(jù)此大發(fā)奇談怪論,充分暴露了他的無知。小明的爸爸無意識地把兩個不同的“師長”概念混為一談,犯了混淆概念的邏輯錯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